消费狂欢后是浪费的“坑”

核心提示: 我市市场监管局消保科和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有效遏制网络过度消费等行为,购物要理性,小心优惠有陷阱。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朱彤 素芳)“双11”还没到来的时候,我市不少年轻消费者已经熬红了双眼。第一波三天的烧脑大战过后,“战利品”陆续到手。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箱,有些人发现似乎少了早些年抢购时的成就感,反倒多出几分隐隐的负疚感。在花样百出的玩法刺激下,人们感觉买回大量原本用不着的东西。我市市场监管局消保科和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有效遏制网络过度消费等行为,购物要理性,小心优惠有陷阱。

被促销手段绕晕的消费者

开发区某公司连续多年参加“双11”抢购的小李,感觉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名堂格外多,文字游戏越搞越离谱。在一份“双11”攻略中,各种名目的活动多达十余种,原本简单的红包被分成超级红包、红包加码、惊喜红包、订阅红包、天天开彩蛋、分享开宝箱等多个类别,每一类的时间点都不同,此外还要叠加跨店满减、店铺优惠券、品类购物券、N件N折等算法。小李介绍说,“自从‘双11’规则变复杂以后,我们公司不少伙伴就很少再参与了。因为一看那么多算法要叠加就头大,有的人数学本来就不好,实在弄不清到底怎么买最划算,反倒觉得没那么大吸引力,也就少了很多下单的冲动。”在他们看来,这或许倒成了对钱包的保护,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

我市一机关工作人员则认为,随着“节”越来越多,反倒减少了消费者的期待感。以前哪怕八九月份想买的东西,只要不是非常急,甚至会一直等到“双11”再买。现在你看,打从年初就有“年货节”“女王节”,然后是“520”“亲子节”,夏天有“618”,再到“开学季”“双11”“双12”……其间还有些这样那样的小节,日历都用来购物了。

狂欢之后留下的是浪费

我市一位人到中年的职工孙阿姨说,各种复杂的规则、参与各种游戏赢取福利,以及煞费苦心去凑合适的满减很耗时间,不再适合她们这些四十出头,忙于家庭和工作,对价格也不算十分敏感的消费者。“以前刚工作,说白了比较穷,现在随用随买,哪怕没有省到那二三十元,时间成本其实省得更多。而且几乎不会冲动购物,不会囤货过多导致浪费。毕竟十几元的裤子,秒到了……也穿不上啊!”

建材市场小陈是直播间的忠实粉丝。“连整个人好像被主播们洗脑了,仿佛只要照他们说的用上那些化妆品,自己就能成为时尚的精致女孩,于是稀里糊涂跟着下了好多单。”这些天,小陈慢慢冷静下来,突然觉得有些可笑,“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消费主义陷阱吗?让人以为消费了高配的产品,但现实可能恰恰相反,本来就不鼓的钱包变得更扁了。”对许多人来说,日趋疯狂的“消费盛宴”,最大的问题在于浪费。他们看直播囤了好多东西,从烤箱、打蛋器、裱花袋、托盘,到低筋面粉、高筋面粉、黄油、淡奶油、抹茶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结果两年过去了,也没做过几次。还有的食品已经过期,只能扔掉。现在都在呼吁要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可“双11”人们正在制造这样的浪费。

消费者抢购要防“坑”

“双11”带着新规则来了!红包补贴、优惠叠加、定金、尾款……玩不转的规则,看不见的套路,让消费者叫苦不迭!在此,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熬夜抢购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直播购物要理性,私下交易不可取。直播下单需谨慎,不要受催促的消费环境影响,拒绝冲动消费;选择平台或跳转电商平台下单,拒绝私下交易;通过录屏、截屏保留好宣传承诺、消费凭证等证据。2.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优惠有陷阱。购物需理性,优惠细分辨,囤货掌握度,拒绝入陷阱。仔细阅读平台网站和商家的促销规则,不要被优惠、折扣、赠品、补贴、优惠券等宣传活动冲昏头脑,列好购物清单,按需购买,避免冲动消费;对于甩卖、清仓、最低价等价格过低的商品要仔细对比,防范先涨后降、虚构原价等购物陷阱。3.预售不会退定金,下手之前先想清。定金翻倍虽优惠,不付尾款却不退,及时付款防超期,付款之前算算清。警惕“定金一律不退”、优惠券限制使用条件等条款。确认需求后再付款,支付尾款时也需留意优惠是否与承诺一致。4.不要轻信商家口头承诺,购物后应妥善保管发票、消费记录、聊天记录、宣传承诺截图视频等凭证,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使用。如与商家、平台协商不成,及时向消保委组织请求调解,或者向12315和相关行政机关投诉举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