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李溶
粉墙琉瓦的一排排别墅楼群,干净整洁;花木葱茏的村容村貌,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生态园,农田林网……10月22日~24日,由开发区工委领导带队的区行政村代表团,赴苏州、杭州的6个乡村,学习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特色等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在三天的行程中,所到之处,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出一幅幅乡村振兴、文明幸福的美丽画卷。
“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
在常熟蒋巷村村史馆,考察团一行见到了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党的十六大代表、村党委书记常德胜。
据悉,蒋巷村流传着一句话:“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旱一涝荒,泥垛墙、茅草房,树皮菜根拌青糠。”以前的蒋巷村不仅土质差、地势低,还是吸血虫泛滥成疫的贫穷村。常德胜书记带领蒋巷村村民战天斗地挖穷根,自1975年开始,村民们从平整土地、填河填滨,开凿新河的基本农田建设入手,前后历时32年,填平了70多亩水面的田地,筑坝20多条,建造中拖桥12座,建筑水泥主干道22公里、明暗水渠近2万米,植树3万余株……累计投放劳力6万余工,完成土石方60多万方。
农业生产抓好了,村民温饱解决了,他又开始发展村级企业。经过艰难创业和开拓创新,常德胜把原有的一个建材小厂,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江苏常盛集团,在建设市场中矗立起一块闪亮的丰碑。
近几年来,蒋巷村积极实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四园一基地”规划,走“强村富民,创业创新创优”思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幸福蒋巷。据悉,蒋巷村在经过四十多年的创业实践中,成功走出了以“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之路,以“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勇往直前的信念,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设成“环境秀美、乡风文明、村民富裕、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如今的蒋巷村有156户村民,800多人口,村面积3平方公里。踏上蒋巷村这片神奇的土地,放眼可见被林网包围的农田,被花果簇拥的一幢幢别墅楼房,一排排整齐免费入住的老年公寓,景致万千、风景如画的农民生态园,村级企业的蓬勃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文明幸福美景。
“推动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抢抓机遇”
在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优秀小康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的张家港农联村,村党委书记赵建军热情地接待了考察团一行。
走在农联村的大道上,街道宽阔平坦,两侧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据悉,农联村地处张家港市东北部,属城乡接合部,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设有11个党支部,328名共产党员,常住人口15000人,2019年村可用财力突破7079万元。
考察团一行首先来到农联村一期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江帆花园。小区内的道路干净整洁,路边和休闲广场花果树木繁茂,亭廊景观曲径有致,居民健康、读书学习、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小区生活垃圾自觉分类投放、文明有序,让人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文明、幸福的生活。
在二期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地现场,赵建军介绍,在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经开区党工委支持推动下,568户动迁百姓一同见证,农联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二期工程开动建设,预计2021年底分房安置。随后,在农联村委会交流座谈会上,赵建军与开发区考察团就土地转让、股份合作、人居环境、农工业同步发展等进行了交流,并共同讨论了农联村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展望。
据悉,多年来,农联村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开展全村各项经济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将党建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村民生活福利等为目标,根据本村的区域优势,积极主动推动村级经济转型升级,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农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文明引领”结对帮扶活动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到“十四五”末,把农联村打造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和谐、实力、富裕”的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新农村。
“以‘树山+’为品牌,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
在苏州树山村,考察团一行边走边看边谈,详细了解了树山村利用自身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特点进行旅游开发,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子的经验做法。
树山村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太阳山北麓,西邻浩瀚太湖,全村占地5.2平方公里,村内山清水秀,人文圣迹众多,山体植被保护良好,村内绿化覆盖率高达98%,村内现有居民370余户,1700余人,村民农副产品年总收入超6000万元。从2006年开始,树山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扣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村内1000亩茶园,1060亩梨园,2000亩杨梅生态果园,经过多年发展,已被打造成誉满苏城的“树山三宝”。
“近年来,我们以‘树山+’为品牌作文章,实施不同产业跨界组合,通过‘小流域综合整治,高效经济林果生产,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观光旅游’四位一体模式,丰富树山业态。”树山村负责人表示,树山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把党建融入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带领全村上下走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存一块鱼米之乡,留一份活的乡愁”
走在上林村东林渡村口,林荫大道一路延伸,一边是一片片林网化农田,数百亩金灿灿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一边是一座座错落有致、小巷弯曲幽静、古朴民俗的房屋和闲情雅致的庭院,贯穿村中心的长河水体清澈,河道两岸花红草绿、垂柳倒影,似有“水在村中流,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据介绍,东林渡自然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因地制宜,实施新农村建设,打造“乡根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东林渡自然村位于东太湖的苏州湾沿岸,农户192户,常住人口300余人。村里利用紧靠太湖的区域优势,通过盘活农业用地和农民闲置房屋发展生态农业,把土地、房屋、劳动力、村民闲置资金有效整合,大规模种植水稻、油菜,不仅整合了农业资源,增加土地流转效益,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东林渡200余间闲置农屋打造成具有本村特色、不同功能、古朴风情的“乡根文化”房屋。发展中的东林渡村,秉持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拓展休闲农业链条,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现代活力苏州“存一块鱼米之乡,留一份活的乡愁”。
“要保护也要开发,三产应融合发展”
浙江富阳湖源乡的新一村和桐庐县江南镇的荻浦村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充分利用了本村独特的特色自然资源,在加以保护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开发,使一二三产业得到融合发展、良性循环。
据悉,新一村是湖源乡最小的行政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湖源溪环村而过。2018年,湖源乡投资280多万元,建起了“龙鳞坝”,由鹅卵石建成的蓄水池,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弧形瀑布,溪水清澈见底,河谷风韵,景色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今年夏天,来此地观光的人数日突破万人,“龙鳞坝”已成为生态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带动了该村餐饮、住宿、农特产发展,为强村富民、共同致富注入新的活力。
桐庐县江南镇的荻浦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村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有大批古建筑群。全村区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2335人,农户697户。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荻浦村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全面围绕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色彩农业,打造“自然风景怡人、经济产业拓展、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民俗质朴”的古村落生态文化产业。在具体举措上,该村一方面对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保护好村历史文化,恢复重建孝子牌坊、古纸槽等文化古迹,另一方面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拆迁了200多间破危房屋、1000多个猪栏,扩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新建滨韵广场、孝义文化公园等景地,特别是近几年来,荻浦村在挖掘古村落文化旅游的同时,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利用200余亩的低洼地,打造了“荻浦花海”观赏景区,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村委会工作人员义务为外来游客讲解荻浦村古村落文化和新农村生态建设,促进了荻浦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村民们增收致富。
一村一策走乡村振兴之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改善人居环境的热潮。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大家纷纷对开发区乡村振兴提出了建议和想法。
“三年来,开发区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强村富民’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行动中来。”曲阿街道城市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以清理农村垃圾、农业生产弃物和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的人居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成效,全区305个自然村已通过丹阳市、镇江市二级验收。另外,在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中,开发区共推出23个村企联建项目,涉及现代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服务等一二三产融合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次对苏州、杭州桐庐等6个乡村的学习考察,深刻感受到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他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该负责人表示,与这些先进地区乡村相比,开发区还需要结合实际,对标先进,以学促干,因地制宜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持续推进乡村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投放,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招引、土地资本转变、农企联营等,形成乡村振兴多元化格局,通过党建引领,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为实现富民、村美、强业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要进一步抓牢产业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富民增收’。”曲阿街道城市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的树山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融合了城乡发展,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树山三宝”,实施“品牌兴农”战略,以“民宿点亮乡村”为主题,打造独有“树山个性”的田园生活休闲体验地,以“树山+”为品牌与民宿、文艺、体育等不同产业跨界组合,做精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通过产业振兴,实现跨行业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模样。结合开发区乡村实际,建山可借助已取得的“中国最美乡村”名片,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销售、加工产业,开拓农业经济新特色,做好农旅大文章,增强乡村经济实力,再反哺,提升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江苏绿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建山村开发的“绿岸高效循环农业项目”已进入前期土地平整工作,该产业项目带动了周边乡村农牧发展和农民增收。荆林三城巷村,可利用“齐梁石刻”历史遗存,促进“历史文化+”强村富民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抓机遇、谋划因地制宜新思路。“在蒋巷村、农联村、上林村、荻浦村,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在不断地一次次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本村区域优势、环境优势,以创新特色产业思路,实施乡村振兴。”开发区农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农联村抓住机遇,通过村级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股权投资,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让所有村民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上林村结合新一村“空心村”民居和紧靠太湖沿岸位置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出了“乡村文化”和“稻谷文化”,带动强村富民;荻浦村充分利用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和低洼地,围绕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特色农业,为村民共同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开发区乡村可结合本村实际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如马陵村“香海琴枫”农业生态园,祈钦夏墅村“传统村落”,上湾水库生态资源利用等,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农业经济、村落保护修复、乡村旅游多方面向纵深推进,走出一条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