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旦平
10月30日早上7点半,陵口镇陵口村一块萝卜地里,丹阳荣源食品公司负责人陈国云正低头和农户一起收萝卜。
拔出一个如电灯泡大小的萝卜,洗净,剥开萝卜皮,露出了洁白如玉的肉质,啃了一口,陈国云笑了:“甜的,很脆,没错,是‘电灯泡’白萝卜。”
萝卜,只收一季。这一季的白萝卜,陈国云能收15万斤。
采收完后,陈国云将萝卜带回公司里,挑选,洗净。
乘着间隙,记者问道:“你现在每天都这么忙吗?”“要忙一段时间,这萝卜得赶紧采收回来,不然就烂在田里了。”说话间,陈国云拿起一把菜刀,将这些萝卜进行切片,只见他刀法凌厉,萝卜片大小均匀,每片带有萝卜皮,呈桔瓣形。“带皮的吃起来更脆,也更有嚼劲,这种萝卜也只有陵口镇才能种植出来。”陈国云说,这里土壤含沙量高,养分足,属夜潮土,尤其适宜萝卜生长。萝卜经多年栽种、选育形成了产量高、皮薄鲜嫩、脆甜可口的特点,有“赛雪梨”之美称。生产的萝卜干,条形匀均,色泽一致,自然具有香甜脆嫩特点。
自1990年进厂以来,陈国云已在这里待了30年了。
在车间里,记者看到,十几位工人正埋头切萝卜。“你别看现在只有十几个工人,其实我们这里的萝卜干当初可是直供抗美援朝一线的。”一旁的原副厂长储良浩笑着告诉记者,丹阳荣源食品公司原为陵口腌制厂,1951年创建时就是为了将生产的萝卜干作为军用物资,支援抗美援朝战场。战争结束后,则供应全国各地。
储良浩说道,萝卜干的销量越大,对萝卜的需求量也就越多,所以当时陵口、折柳、横塘、珥陵、访仙等地很多生产队都纷纷大量种植萝卜,供应给腌制厂。
“是的,那时候很辉煌,萝卜干都是送给外国人吃的。”在厂里待了近40年的张月梅告诉记者,1971年,陵口萝卜干借助外销,销量呈年年递增趋势,从最开始的几十吨,发展至1991年的2000多吨,并且在东南亚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萝卜干的销量都日渐下滑。“我们也曾更换过口味,改进过工艺,但市场效果不佳。”陈国云告诉记者,老一辈人就爱吃这个味,所以这些年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工艺。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在外的丹阳人能够吃到陵口萝卜干,同时能想到丹阳。”采访结束,这位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国云又走进了车间继续未完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