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年我市推进“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庄英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陵口镇折柳村柳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120亩稻鸭共作基地已是遍地金黄,机收工作正在逐步启动。村党总支书记王新娣指着眼前一方刚收割的新品早稻告诉记者,通过试水稻鸭共作项目,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柳旺”商标,打造特色稻米品牌。如今,折柳村的“柳旺大米”凭借品质优、口感好的优势,深得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不仅产品销路有了保证,而且该项目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
折柳村做优生态稻米文章,只是我市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促进产业扶贫的一个典型。自2016年开展“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活动以来,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市77个经济薄弱村,3144户(5688人)建档立卡户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把问题排查整改作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有力抓手,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强化动态监测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防疫战役与决战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据市扶贫办主任聂晴介绍,6月份,我市已对628户建档立卡户和77个经济薄弱村以及51个扶贫项目进行回头看和绩效评估。通过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推进落实,擦亮脱贫攻坚底色。
在不断织密低保、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大网”,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基础上,我市认真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专项核查,并且对两类人员80户、158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77户、边缘户3户)进行动态监测,跟踪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后续帮扶需求情况、家庭收支变化情况,分析脱贫稳定性,制定“一户一策”进行有效帮扶,建立落实防返贫机制。
延陵镇韦甲村低收入农户马荣英今年患淋巴瘤完成6次化疗后需长期服药治疗,但一盒药的价格就要8300元,且只能吃三周,其丈夫前几年也因胃癌做了两次手术。就在她家因病致贫陷入困境之际,市扶贫办、延陵镇政府和太保产险丹阳支公司专程送来了14585.16元防贫保险补助,这也是在该镇试点的防贫保发放的首笔大病保险救助。马荣英动情地说:“经医保大病医疗结算补助和实施慈善救济后,我看病自费部分还能进行防贫保特别救助,缓解了我的生活压力,真的感谢政府的关心!”
聚集“两类人”重点帮扶,确保精准脱贫
在延陵镇东皇村后蒙组,每天上午都可以看到低保户周兴志推着一辆清理车在村道边清理垃圾。作为村里的一名保洁工,他对村“两委”安排的这一保洁岗位感到很开心。他说:“现在我通过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能拿到一份工资报酬,有政府和各级的帮扶,我现在生活有盼头,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要求各地积极主动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就业扶持,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从事绿化养护、森林养护、治安巡逻、环境保洁、社区服务等工作岗位,同时将摸排出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两类人员”全部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并从政策帮扶、岗位帮扶、社会帮扶三方面对他们实现动态管理,采取精准措施,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目前,两类人员中落实岗位帮扶20户。
结合“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今年,我市上线“万善丹阳”APP。通过政府引导,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号召党政组织、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创新帮扶方式,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形式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各单位志愿者共填报审核455户建档立卡户录入“万善丹阳”APP,其中“两类人员”达21户,现已认领或部分认领302户。
稳步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眼下,位于折柳村的花木园内一片忙碌:村民有的在栽种小苗、有的进行育苗管理,这些基地务工的农民大多是低收入边缘户。近几年来,该村在全力打造“柳旺大米”品牌的同时,还利用紧邻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的优势,发展鲜切花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厚实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通过村集体经济反哺贫困户精准脱贫,逐步形成“支部引导、村干部带头、群众参与、贫困户全覆盖”的产业扶贫格局。折柳村也因此甩掉了贫困村帽子,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达8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花木种植规模,努力打造集生产、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花木园区。”王新娣说。
产业扶贫是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市继续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共落实省级扶贫项目6个,市级扶贫项目15个,其中增收类项目9个、民生类项目12个,共涉及省、市、县三级扶贫资金766万元,预计增收53.16万余。目前,21个扶贫项目已及时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了录入,做到调研论证、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等环节一个不少,扶贫资金流向有据可循。
实施农产品消费扶贫,助力展销对接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我市把实施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消费扶贫;另一方面多方结对帮扶,广泛动员党政机关、统一战线、行业协会商会等各方力量,开展产销对接,积极购买经济薄弱村农产品,参与消费扶贫,扩展消费渠道。
去年7月,为引导经济薄弱村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快推进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完善产销互联增进方式,我市在眼镜市场成立了“丹阳特产馆”。通过特产馆对经济薄弱村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实现“本土+对口支援+网络”多元化销售模式,着力提升跨地域、跨行业供给,推动了乡村旅游消费扶贫提质增效。此外,为架设消费扶贫产销对接桥梁,汇聚社会爱心,促进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我市还开展公益直播带货,助力消费扶贫。今年,水蜜桃上市季节,除了各级老促会帮销,南京、苏州的丹阳商会也到司徒镇杏虎村开展结对帮扶签约助销,架设了消费扶贫产销对接的桥梁,汇聚了社会爱心,促进了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全村总计38万多斤杏虎水蜜桃也很快找到了“婆家”,缓解了桃农销售难问题。
决战脱贫,筑梦小康。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活动验收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在“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坚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不返贫,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丹阳答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