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份报告诊断结果不一样?”

核心提示: 一份是商业体检机构的体检报告,另一份是医院的检查报告,两份报告相隔三个月,诊断结果却不同,这让市民许敏(化名)难以接受。

市民许敏(化名)7月份到镇江某商业体检机构体检,三个月后又在我市医院进行了检查——

本报记者 马骏

一份是商业体检机构的体检报告,另一份是医院的检查报告,两份报告相隔三个月,诊断结果却不同,这让市民许敏(化名)难以接受。

今年7月中旬,许敏在镇江一家商业体检机构进行了体检,被查出“子宫颈纳氏囊肿”。近日,许敏又前往我市人民医院做了一次超声影像检查。让许敏感到困惑的是,这一次并没有查出“子宫颈纳氏囊肿”,检查报告上写着“子宫内膜息肉可能”。

一头雾水的许敏又来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彩超,检查结果与市人民医院的几乎一致。一边是商业体检机构,一边是正规医院,许敏主观上倾向于后者的诊断。

最近,许敏与镇江的那家商业体检机构进行了多次沟通。许敏告诉记者,起初,体检机构表示只要她能够出具医院方面的证明,他们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作出赔偿。但很快,体检机构又改了说法,认为许敏自己找医院检查,检查报告不能让人信服,提出在镇江的医院再做一次检查。许敏也认可对方的说法,便答应了。

但让许敏没想到的是,之后,体检机构方面再次改了说法,让许敏到他们那儿重新做检查。这一次,许敏拒绝了。“哪有这样的事,这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吗?”许敏明显感觉到,体检机构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许敏称,再往后,体检机构似乎开始玩起了“文字游戏”。由于我市两家医院的检查报告单上写的都是“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体检机构抓住“可能”一词,认为病情存疑,他们即便没有查出也不该承担责任。为此,许敏一度想通过手术,取出息肉,使之成为体检机构“误诊”的铁证。

然而,事情并没有许敏想得那么简单。在记者与体检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体检机构方面就此事给出了这样的说法,“她体检是今年7月份的事,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当时查出的‘子宫颈纳氏囊肿’可能已经消失。而‘内膜息肉’同样如此,当时检查时没有发现,三个月后长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并不能说我们体检结果有误,而让我们机构承担责任。”

事情竟一步一步陷入了“罗生门”,这是许敏没有想到的。那么,体检机构方面给出的回应是否合理呢?许敏称,她与我市医院的医生私下聊过,医生认为,这样的事虽说发生的概率很低,但确实有其合理性,并不能说体检机构给出的说法是无稽之谈。虽说心中疑云难消,但许敏也只能选择接受。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每年去做一次体检。一些装潢高档、服务一流的商业体检机构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一些子女花大价钱购买体检服务作为礼物送给父母,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检查身体,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然而,一些体检过的市民反映,不少商业体检机构装修高档,体检完还有免费的早餐供应,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当然温暖人心,但他们同时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势必要算入体检费中。事实上,“一流的环境、二流的人员、三流的医疗服务”常被用于形容当下一些体检机构,其具体表现为体检前缺乏科学的讲解和个体化的套餐设计建议,体检中缺乏统一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流程,体检后缺乏健康评估和跟踪管理。

据了解,很多疾病在发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但可以通过体检尽早发现。不过,有专家表示,体检并非花费高或项目多就一定最好。体检应该因人而异、辨体施检、有所选择,根据患者年龄、家族史、生活方式、体质进行个性化、阶段化体检。

值得注意的是,体检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并不仅仅是经济代价。一项检查可能会出现所谓的假阳性,也就是将本来没有某种病的人,诊断出某种病来,引起体检者的焦虑,再去做进一步的检查。还有些检查,如X线摄片和CT检查,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专家认为,针对目前火热的体检市场,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尽快出台健康体检管理规范,由行业协会制定一系列行业标准和规范指南,包括医学标准、技术标准、人员资质等。另外,应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只有经过培训鉴定为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持证进入体检行业。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