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雪
我是当下的学生家长,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
我当学生时享受的是完全平等的教育,教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在老师那儿,只有大课,没有小课。我任教时小学主学科只有语数,艺术在学校的兴趣班里学,有快乐课间,有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那时的教学口号是“向课堂要质量”,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家庭作业最多一小时的量,根本没什么教辅材料。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锻炼、玩耍,参加社会实践,看自己爱看的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做了家长,还生了二胎。几年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与家长,都极度的焦虑。考试前家长群里说: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夜里就睡不好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教育的赛跑其实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识字读书、学拼音、数学、乐器、画画、书法等。我不愿跟风,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拒绝幼儿园的双休日班,拒绝幼小衔接班,一直到大班下学期才开始接触钢琴,写字只是在学前练了一遍字母和名字。上了小学,老师说我孩子是原生态的。原生态入学让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起步晚,孩子作业速度与字迹、阅读能力与速度均落后于人,因为时间不够用,追赶难乎其难,我和孩子手忙脚乱,身心俱疲。
阅读重在兴趣还是重在量?前些年,有人说现在的人浮躁,不愿读书,提倡全民阅读。于是从小学开始,每年列出必读、选读书目若干,每学期四五本,以考试为手段逼着孩子读,不管喜不喜欢,都得硬着头皮读,不管读得懂读不懂都得生吞活咽,结果很多孩子不是由此爱读书而是更加厌读书。几年观察下来,必读书目中孩子喜欢并值得读的没几本,听得最多是:妈妈,我读不懂!
后来,考试模式也变了。三年级孩子考试居然要用答题卡,语文考试大量的分值不在语基,而是绕来绕去的选择题、阅读题,说是与高考接轨。上面这样要求,下面照葫芦画瓢。作为语文老师,我拿到这样的试卷晕得要吐,语基分占比不到20,选择题错一个至少两分,有的甚至三分。老师也说,语文书不学照样考试。考不好,问题也不知出在哪,补都无从补起。我想知道:考试到底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作文就是考能力,难道满篇都要考能力?况且没有知识谈能力,岂不是空中楼阁?
对于教育的走向,我没有能力总结,以下几例或许能反映点什么。
2018年统计显示,全国近视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苏!高中近视率达90%以上,三四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已达30%~40%。撇开电子产品、多媒体教学等共性因素的影响,过多的必读书、大量的课业负担、密密麻麻的试卷阅读有没有影响?
一个早操升旗仪式,晕倒好几个,今天的孩子如此弱不禁风,将来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问问孩子现在有课间活动吗?老师们每天关注的还是作业与成绩,少有关注身心与品性,你问问孩子,老师跟他谈过心没?
作为家长,我只有默想: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自然成长、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