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农机带来种田新变化新趋势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功磊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提升耕地质量,是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我市以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市)项目为契机,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农艺与农机相结合,集成新技术与新装备,使粮食和果、菜、茶生产实现了化肥减量不减产能、减量不减收益,助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梨园机械撒施有机肥,高效省工果更香
22日上午,访仙镇永丰村的绿舟农场梨园有机肥机械施用现场,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一台装有1吨有机肥的施肥机开进梨园,机器身后倾泻而出的肥料被均匀撒向已开沟后的梨树旁。紧接着,一台集开沟、施肥和覆盖于一体的机械驶过,将有机肥翻入土壤中。
“我们农场现有梨树面积600亩,以前靠人工施肥,8个人要花3个月才能完成,而现在有了两台撒肥机,4个人协同作业一天就能撒施100吨。”农场负责人李鹏峰告诉记者,一台撒肥机一次可自动装施肥料1吨左右。农场采用国内最新的棚架龙秆式栽培,借助被省农科院列入长江流域梨树肥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基地这一契机,大规模推广有机肥施用与绿肥种植,以打造高品质梨为目标,不断推进机械化、科技化、精细化管理。“现在我们整个梨园已很少使用化肥了,全靠有机肥当家,梨果品质自然赢得消费者青睐。今年8月,采摘的新品翠冠蜜梨每斤能卖到6~10元。”
梨园机械撒施有机肥带来的技术革新,让前来观摩的种植大户们大开眼界,同时也切实感受到果园提质增效带来的生态美。“绿舟农场的果园施肥技术太厉害了,为当前果园绿色栽培和高效施肥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来自超力生态园的戎伟民说,“虽然我们基地也采用有机肥种植,但人工施肥成本很大。今后也要学习借鉴这一做法,使果园朝着机械化、精准化施肥方向发展。”
侧深施肥靶向更精准,水稻增产又节本
眼下已到秋收时节,稻谷飘香,遍野金黄,一片丰收景象。在珥陵镇珥城村飞云家庭农场,农场主韦云龙面对首批收割后烘干的70亩金灿灿的稻谷喜笑颜开。今年,虽然受到疫情、超长梅雨期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他采用侧深施肥技术的水稻“减肥增效”优势突出,让农业绿色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2017年开始,我市积极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试验,截至目前项目区示范推广面积已达3000多亩。虽然韦云龙的机插水稻不在侧深施肥项目区,但他通过4年来的自发实践和探索,已尝到了精准靶向施肥的甜头。“今年我种的1000余亩水稻全部推广了侧深施肥技术,整个水稻生育期,我只是在机插秧时同步施了一次肥,而其他农户常规施肥要3至4次,每亩可节省成本60元左右。”韦云龙说,水稻施肥次数和用量少了,但产量没有减少,今年秋粮平均单产不低于1300斤。
“就传统施肥而言,农户一般以面施、撒施为主,这样不仅会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还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市土肥站技术人员介绍,如今,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了水稻侧深施肥和机械深耕、深翻、深施,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总量和化肥表施的流失,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我市侧深施肥项目区的水稻仍将获得稳产高产。
商品有机肥以奖代补,提供配方施肥服务
作为苏南首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我市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和新装备。市土肥站站长郑网宇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机械化深施和侧深施肥等新技术的不断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户转变传统施肥方式,从习惯性施肥转向精确施肥、靶向施肥,推动了我市施肥新技术由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肥料品种也从普通肥转向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同时,绿肥种植、有机肥的推广使用,也部分替代了化肥的施用。这一系列施肥技术措施的改进,减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双赢。
据了解,今年,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项目在我市实施面积为3万亩,示范区重点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果菜茶机械有机肥施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形成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市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化肥用量较2015年减少5%以上,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对购买商品有机肥的种植户,我市仍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补贴标准为每吨200元,补贴总量为4550吨;绿肥种植,每亩补贴200元。这些补贴将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
此外,市土肥站还将免费为一批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个性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做到“五个一”,即一张土壤养分测试表、一张施肥建议卡、一份肥料质量检验报告、一份施肥记录档案、一张遥感产量跟踪测产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