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裕隆
我的“孤独”谁知道?
随着互联网深度嵌入社会生活,老年人正成为上网生力军。家住中南君悦府的朱二耇(化名)今年62岁,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前,朱大爷每天工作繁忙,他只是通过手机浏览信息,偶尔用微信和学生家长交流。平均下来,一天上网时间不超过3小时。退休后,大部分时间他都宅在家中,便拿起手机开始上微信,刷抖音,看淘宝……朱大爷越玩越带劲,每天都要玩上七八个小时,可谓“一网情深”……
老伴最近发现了他的变化:生活昼夜颠倒,家务视而不见,与亲戚朋友的往来越来越少……在家人看来,朱大爷对网络的依赖较之时下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患上了老年“网瘾”。久而久之,老人的生物钟被打乱,晚上很兴奋,白天睡不醒。长此以往,老伴对他很不满,觉得自己被冷落,双方为此还经常争吵。
其实,我市像朱大爷这样的“老年低头族”并不在少数。事实上,他们因为孤独而产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上网大大缓解了他们晚年生活的孤独,甚至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首次披露百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偏好。报告显示,0.19%的老人在某APP上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生活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动网络上。专家分析,老年群体对网络产生依赖,缘于其孤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排解。
屏幕里寻“陪伴”
老年生活中的孤独,似乎很难避免,这或许与退休、老年丧偶、子女异地分居等有关。老人去屏幕里寻求另一种“陪伴”成为老人最容易达成的选择。而当他们学会使用一款软件,通过拼团、砍价获取红包、礼品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给孤独的老年群体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还有一些单身的老年人,试图在手机里寻找现实中久违的“爱情”,而骗子在这时就会乘虚而入。面对屏幕里的甜言蜜语和嘘寒问暖,老人往往最容易中招。最近,一些网络骗子假冒账号以合成视频对老年观众嘘寒问暖,利用靳东等名人的影响力使老年人对他们深信不疑。江西一位61岁阿姨被网上的“假靳东”骗了,她为了追星不吃饭,每天跟丈夫吵架、分床睡,一心想离家出走甚至改嫁。
对于退休的老人而言,当他们告别工作、告别同事,生活中突然的大量空余时间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时间自由的背后,是他们深深的焦虑感和社会角色缺位的无价值感。看似屏幕里的热闹却映射出老年人屏幕外的孤单和寂寞。
人终究不是手机,不会因为卡顿而被抛弃,我们应该保有体察的温度
“银发低头族”的形成,是因为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重心从工作转移到了生活,独处时间比较长,现代社会和子女对老年人关心的缺失,导致老年人精神世界相对枯燥,转而投向手机虚拟世界。
业内人士认为,引导老年人科学、合理地应用移动互联网,是全社会的责任。一方面,老年人自身应加强学习,用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面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多给老年人创造学习的平台,通过老年大学、社区培训班等形式,针对如何正确应用互联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同时,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妨多抽出点时间关注、陪伴老年人,让手机成为养老好帮手,而不是老年人唯一的精神寄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