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磊 通讯员 范磊
“我从来没有因为放弃一份年薪10万元的工作而后悔,相反,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拥抱田野、享受自然,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身边还有一群可爱的农民。”说出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延陵镇赵巷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伟坪。今年,他刚满28周岁。
2015年,鲁伟坪从学校毕业,带着“苏州大学建筑学硕士”这一敲门砖在苏州当地找了一份建筑结构修复设计工作,年薪达到了10万元。但这份上海苏州两地跑的工作他并不十分钟爱,“我从小就对养鸡、养鸭感兴趣,也自学过农业方面的知识。工作期间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回延陵老家饲养一些家禽,也会种上一些庄稼,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有一种别样的热爱。”鲁伟坪说,他养的家禽、他种的庄稼都不比老农民差,村里人谈到时赞誉满满。
2017年,赵巷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正缺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血液。在思虑良久后,鲁伟坪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老家赵巷村,自告奋勇接手了合作社的管理、销售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行业中,这一干就是3年。
“接手合作社后,我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鲁伟坪说,当时合作社共有成员30多人,共承包了村上800多亩地,规模不算小,“可成员们还是各干各的,虽然合作社冠以‘赵巷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之名,但我觉得那些都是纸面文章。”在他的理念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从生产到销售都应该术业有专攻,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很显然当时的合作社做得还不够。如何更系统地管理合作社,使之更正规,成了鲁伟坪的当务之急。
没有相关经验怎么办?鲁伟坪给出的答案是“拿来主义”。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自己改造合作社的理论基础,真正的实践经验还是得从别人那儿“拿”过来。刚开始那段时间,他给自己订立了一个计划书,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对于外出观摩活动,他一向“来着不拒”,通过实地考察优秀农业合作社,他依葫芦画瓢,倒也整理出来了一套更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可供进一步执行。于是,赵巷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将800亩承包地整合了起来,通过由鲁伟坪统一供种、统一提供庄稼生育期技术支持,最后再由他将粮食统一收购起来进行销售,几年下来倒也干得有声有色。
可时间做长了,鲁伟坪发现合作社的发展慢慢进入了瓶颈期。经过认真总结,他将原因归纳为“拿来主义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的经验是从别人那儿拿来的,没有属于自己的亮点,这样即使合作社运转起来也同质化严重,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他认为,衡量一个合作社是否成功,一看运营,二看产品。运营上可以借鉴别人成熟的模式,但是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打造一个能够生产特色产品的合作社,其难度远比让合作社运转起来难得多。这时,鲁伟坪想到了家乡延陵的特色文化,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渐渐浮出了水面:延陵多年来在打造“三彩延陵”“味稻小镇”方面下足了功夫,自己的合作社为何不尝试着种一些“有机三彩米”呢?
说干就干,他在今年专门开辟了200亩土地用来种植黑稻、红稻、糯稻,准备在成熟之后制作“三彩米”。“这些水稻全部按照有机大米的标准进行种植,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成熟加工完通过巧妙搭配,就能制成红色、黑色、白色混合的‘有机三彩米’。”鲁伟坪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将“三彩延陵”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地运用起来,便能够打造出独一无二产品,“眼下‘有机三彩米’即将上市,目前正在设计包装,希望这一新鲜有趣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的心灵产生一定共鸣。”
当然,除了“有机三彩米”,在畜禽养殖方面,鲁伟坪还带着村民们做过“七彩鸡蛋”,养过乌骨鸭,无不契合着延陵历史悠久的稻、鸭文化。去年,第一届农民插秧节在赵巷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成功举办,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进一步传承。3年来,鲁伟坪不断摸索、实践,赵巷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也慢慢趟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来,年收入从3年前的20多万元增长到了如今的100多万元。
“我喜欢带着村民一起干,共同致富奔小康,或许这才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挑起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吧。”说到自己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看法,鲁伟坪淡然一笑,“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家乡的土地,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