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新辉
秋分时节,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的水稻基地内不时飘来阵阵稻香。昨日临近中午,记者见到女农场主姜爱芬时,她正在田间忙着进行管理。“今年我的农场近1000亩机插水稻长势喜人,还首次进行部分农田西瓜套种粮食的轮作换茬示范。”姜爱芬坦言,虽然搞农业很是辛苦和繁杂,但她却忙得十分开心和充实。
作为我市第一个领办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近八年来,姜爱芬在希望的田野上勇于创业创新,成为镇江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佼佼者。
50多岁的姜爱芬是吕城镇河南村村民,曾从事羊毛衫加工多年。2013年年初,得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后,她决心转型投资粮食种植。当年4月19日,姜爱芬向吕城工商分局提交了申请,当天就领到了“姜爱芬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我市注册登记的第一个家庭农场。
谈起自己的转型之路,姜爱芬告诉记者,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并将此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总书记更是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大踏步前进。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姜爱芬决心用工业化的理念进行粮食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实行土地流转,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截至目前,姜爱芬家庭农场流转承包的农田范围涉及吕城镇河南、河北、井园、运河、西墅等五个村的部分土地。她用于农场整个农机装备投入已达200多万元,还兴建了粮食烘干房,购置了两台粮食烘干设备,实现了粮食的种植、耕作、收割、烘干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还促进了稻麦连年增产增收。
农产品要争创大市场,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从事过羊毛衫加工多年的她更是深谙此理。为走出一条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子,姜爱芬一方面从提高粮食品质入手,从生产源头的选种、施肥等环节抓起,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肖像和名字作为商标图形标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进行申请注册,并办理了相关公证。姜爱芬坦言,之所以这样注册商标,是因为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可以推动农产品销售。只有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防止自己的商标被他人假冒。2014年12月,以自己的姓名和肖像申请注册的“姜爱芬”商标获得了商标局的认可,并被用于她的稻米等销售,成为镇江地区首个以申请人姓名和肖像为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主。
首开大米直营店做大粮食销售市场,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2015年春节前,姜爱芬在吕城镇上开办了我市种植业家庭农场中的首个直营店——姜爱芬无公害优质大米直营店,专门销售自己种植的特色稻米。直营店开办6年来,姜爱芬家庭农场经销的大米已经进入丹阳华南、全家福、城南等各大农贸市场,不少小吃店和企业食堂也向她下了订单,目前直营店各类大米每个月稳定销量在三万斤左右。这一销售模式不仅提高了稻谷的附加值,延长了稻米的产业链,而且能通过销售情况来决定播种的品种、种植的面积等,做到完全按照市场定位。同时,她还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如今,姜爱芬加工销售的优质稻米总量已占家庭农场种植面积的一半。
“躬耕田野,让我圆了现代农业梦;规模经营,使种地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姜爱芬表示,下一步,她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在种植和经营上继续做优文章,做稳做大销售市场,让更多市民吃上好吃又放心的“姜爱芬”牌优质大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