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巴受助学生来丹看望“爱心老人”张锁林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云阳新村6幢一单元居民张锁林家早早打开了大门,89岁的张锁林穿戴整齐,端坐在客厅的桌子前等待着,他一边整理桌上的荣誉证书、文字资料,一边向门口张望,时不时还会问陪他一起等待的大儿子张勇:“还要再准备点什么吗?”“您什么都不需要准备,他们马上就来了。”张勇一边宽慰老父亲,一边迅速地把橘子、香蕉和放好茶叶的杯子摆上桌子。他们正在等待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爱心助学行动,不仅点燃了贫困学子对生活的信心,也播种下了爱的种子

陕西镇巴受助学生来丹看望“爱心老人”张锁林

文裕丹(右二)和马忠亮带着鲜花看望老人。记者云莹摄

1999年,文裕丹、马忠亮和张锁林的合影。

本报讯 (记者 云莹)昨日上午,云阳新村6幢一单元居民张锁林家早早打开了大门,89岁的张锁林穿戴整齐,端坐在客厅的桌子前等待着,他一边整理桌上的荣誉证书、文字资料,一边向门口张望,时不时还会问陪他一起等待的大儿子张勇:“还要再准备点什么吗?”“您什么都不需要准备,他们马上就来了。”张勇一边宽慰老父亲,一边迅速地把橘子、香蕉和放好茶叶的杯子摆上桌子。他们正在等待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张爷爷,我们来看您了!”10点多,两个捧着鲜花的年轻人在市财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张锁林家。听到声音,张锁林扶着桌子站了起来。“你是小文,你是小马。”张锁林透过他们年轻的面庞仔细辨认,“你们都长大了。”“是的,爷爷。我是陕西镇巴县的文裕丹,今年33岁了。在您和热心人的资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叫文裕丹的女子搀着张锁林坐下,知道老人听力不怎么好,她提高了音量,挨着张老向他汇报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生活经历。“爷爷,我是马忠亮,咱们已经21年没见了。我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上次来丹阳和您的合影呢。”名叫马忠亮的小伙儿打开自己的手机,把照片拿到张锁林面前,“爷爷您看得清吗?我把照片放大点儿,这中间的是您,左边的是我,当时只有9岁,右边的是丹姐。”

这张照片背后是一段感人的往事。1999年,在镇巴县读小学的马忠亮和读初中的文裕丹分别收到了一份惊喜。“老师告诉我,江苏丹阳有个叫张锁林的爷爷正在资助镇巴县贫困孩子上学,学校把我的名字报了上去,并让我作为代表到丹阳和张爷爷见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马忠亮依然激动,“我们家那时极度困难,我已经濒临辍学了,是张爷爷和热心人的帮助让我们度过了最难的时光。”当年年底,马忠亮和文裕丹分别作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代表,在县文教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丹阳。

“我们来丹阳参加了主题为‘大山挡不住的爱’的活动,张爷爷给我们介绍了丹阳各方面的情况,鼓励我们好好读书。”文裕丹回忆道,来之前只知道张爷爷是财政局的退休干部,见了面才发现他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此前已经资助了不少镇巴的贫困学生。回到家乡后,文裕丹每学期都会给张锁林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张锁林总会在回信中鼓励她坚定信心,争取走出大山看一看。2006年,文裕丹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镇巴县小洋镇,考上了当地政府的公务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以后,文裕丹想到丹阳看望张锁林的愿望愈发强烈。“我想当面感谢张爷爷,告诉他我们在他的帮助下走出了大山,努力地把生活过好。”于是她辗转联系上了马忠亮,商量着一起来看望张锁林。“最近我正好在南通出差,就想着顺道来看看张爷爷。和马忠亮说了以后,他二话没说买好了机票,昨天从西安飞了过来。”30岁的马忠亮说,张爷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资助他,一直到初中毕业,这六年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现在我在西安一家企业从事和学校教育相关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把知识普及给更多孩子。”

陪同文裕丹和马忠亮前来的还有丹阳中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殷建中,1995年他和事务所的五位青年率先响应时任财政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的张锁林的助学号召,以“吴清”(五位青年)的名义资助镇巴县的特困生。“就我所知道的,十几年间,张老先后支持了陕西、江西以及丹阳等地的191名学生。”殷建中说。

张锁林的爱心义举在他帮助过的孩子们身上得到了传递和延续。文裕丹联系了当地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每学期资助500元;马忠亮也把爱心助学放到了近几年的人生规划中。“我们接过张爷爷的接力棒,加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列,我觉得这是对张爷爷最好的回报。”文裕丹说道。

“真好!你们现在这样真好!”张锁林听着文裕丹和马忠亮说着各自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对未来的打算,不禁露出了慈爱的笑容。尽管如今腿脚不复便利,视力、听力也都不如以前,但看着此刻坐在眼前的两个年轻人,他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为助学活动结出的累累果实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