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林学校校长 束双林
荆林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占80%以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打工就业,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就读压力。针对这种现状,学校结合量化考核、志愿导学等改革措施,提出多管齐下、查“漏”补“缺”、提升教学质量的口号,把学困生的转变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制度上促进
1.考核制度的完善。县管校聘以后,学校积极开展“教师量化考核方案”的制订,在平行分班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的搭配,强调他们之间合作大于竞争,量化考核分数首先考虑的是你所在团体的成绩,然后才计算个人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情互通、备课共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集备制度的改变。学校改革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按照教研室要求,每周一次,集中备课,由蹲点行政、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组长负责具体的教研活动,内容丰富。采用“模拟课堂”“本组讨论”“形成共识”等形式,组织本组教师认真打磨每一节常态课。
课堂上跟进
实现“达标课”的全覆盖。各个年级组、教研组深入调查各学科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量化评价手段,帮助全体教师克服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劳动,达到绝大多数学生学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即“达标课”。
坚持“研讨课”的经常化。经常组织开展把脉问诊、反思提高的“研讨课”,共同寻求高效课堂的教学规律,积极构建符合校情、贴近学生、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示范课”的正效应。在推门听课、日常研讨的基础上,发现推广几堂教学效益高、师生公认的课例,作为本学科组、本年级组观摩学习的“示范课”,引领大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不断规范、优化教学过程,不断追求高效益,真正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和学生自主、合作、有效学习方式的实施。
方法上改进
优先提问,微笑鼓励。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让优生“包场”,学困生冷落一旁的现象时常发生。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学困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学困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做到学困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学困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优先批改,及时提醒。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优生的作业书写规范、正确率高,批改起来心情舒畅,学困生的作业往往被老师放到最后草草写个“阅”字完事。我们认为,学困生的作业应该受到特殊的优待才对。提倡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作业。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又养成了有错就改的好习惯,也便于老师监督学生对错题的修改。
心理上疏导
热爱学生,以爱启航。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由于学困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心相通,学困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及时表扬,增加信心。学困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便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学困生,借此机会增强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邀请外援,专业辅导。很多学困生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存在问题,有些是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中考压力下产生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为此我们邀请了丹阳教育“暖心护航”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团的耿振美老师,为初三学生开设了《冲刺中考,我能行》的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讲座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学生烦躁不安的心灵,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通过三年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去年,学校中小学两部都被评为市“教学质量提升一等奖”,在年终的量化考核评比中也取得了考核一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克难奋进,向更高的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