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余个家庭农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市一批“新农人”变身农场主在希望的田野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本报讯 (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才兴)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476家,主要有粮食类、种养结合类以及部分园艺类、水产类、畜牧类。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9家。一批年轻人子承父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创出了自己的农场特色。
丹阳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我市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多措并举,从财政、税收、用地、信贷、保险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并严把审核关,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相关部门还帮助家庭农场量身定做“保证保险贷款”,着力扶持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一批“80后”“90后”主动回归乡村和土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高效化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今年30多岁的束云涛是开发区三城村的一位家庭农场主。作为“新农人”的他高中毕业后,在回村帮助父亲打理农田的过程中看到农机服务蕴藏的巨大潜力,利用多年的种粮积累投资购买了各种大型农机,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这几年,束云涛依靠农机装备在服务自家300多亩农田的同时,还通过农机跨区作业实现增收,并加工部分稻米进行网络销售,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像束云涛这样的“新农人”回归乡村办起家庭农场的在全市不下50人,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共性难题,还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像延陵镇志南家庭农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延林”牌稻鸭共作富硒米、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的“姜爱芬”牌无公害香米、导墅镇丹美家庭农场的稻虾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在本地乃至镇江地区已有了较好的口碑,有的还打入了南京、常州等地市场。
同样的土地,在新一代有文化、善钻研、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手中,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调优结构,获得了较好回报。延陵镇延星村杨平家庭农场的史杨平今年35岁,但投身农业已有近10年的历史了。他不满足于传统稻麦轮作模式,针对这几年水稻价格下跌的行情,搭建了20多个大棚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每到瓜果采摘时节,杨平家庭农场大棚里长的西瓜就显得与众不同,一颗颗滚圆的西瓜用红色尼龙袋网兜包着,吊长在西瓜的蔓藤架上,很是让人称奇。史杨平告诉记者,这是他推出的一项农业创意,“采用这种方法生长的西瓜光照均匀,品质优口感好,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观光采摘。”他种植的新品西红柿、草莓和阳光玫瑰葡萄,也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很受消费者喜爱。仅一亩大棚西瓜的收入就在1万元左右。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史杨平如今已担任起分管农业的村委会干部,他带头调结构不但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也推进了农业与乡村休闲游融合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按照“运营管理规范、家庭劳动为主、经营规模适度、产出效益较高、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的基本条件,进一步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通过挖掘家庭农场的发展潜力,鼓励其做大做优农业特色,并引导农场主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或转型为服务型农场,通过走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之路和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此外,我市还将通过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名录,对家庭农场进行动态化管理,做到优胜劣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