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李强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基础,教师要发展,研训是关键。在6月17日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专题性学科调研中,学校的优课率达66.67%,良好率达33.3%,无合格和不合格课;在自觉先学、目标明确等8个要素中有5个要素成为主要亮点;教师备课在送检率、课时达标等9项指标中有8项达100%;集体备课“四定四有”要求能做到全优;作业管理与实施项目我校是达全优的四所学校之一,所检查的各个项目在被检查的17所学校中均名列前茅。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学校平时对教研活动的扎实管理分不开。打破常规,随机抽查,全方位监控已成为我校考核教师教学五认真的一种常态。“校长牵头——分管校长管理——教务处落实——教研组达成”的研训四级管理模式给老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注重通过调研检测研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注重制度,规范管理稳质量。
第一,学校先后修订并落实“界牌中心校关于知识质量调研(含单元过关检测)的要求”“教研组教学质量优秀团体考核方案”,制定了“界牌中心小学教师量化考评细则”“绩效考核方案”等一系列鼓励制度,将教学质量因素渗透到各类考核和评优评先中,使教学质量的检测形成常态化、具体化,明确“对标找差、均衡发展”的思路。
第二,学校建立了全校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每次调研教学质量情况数据库,将教师任教学科的每次调研成绩进行跟踪分析,以校平均分为标杆,学校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帮教师找存在的差距和历次调研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的变化。教研组针对试题进行具体的细化分析、找差距,在教研组分析中,每个教师找原因、求改进。对教师通过努力,调研排名尽管靠后,但与校平均差距不断缩小的任课教师,在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会中,也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在绩效方案中设定,接收新班级时以上一个年级的期末均分为原始成绩,只要是教师通过一学期努力,均分或排位有明显进步的均给予认可和奖励,使教师感觉到学校并没有唯分数、唯排名,即使接到的是原基础较差的班级,也有进步的空间,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压力,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均衡同步提升。
二是注重调研,跟踪过程出成效。
学校不断加强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力度,多渠道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年级组调研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调研的力度和参与的广度,采用行政不打招呼的点课和抽查、面对面和集中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初、期中和期末全校性的调研活动。期初调研重在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准备;期中调研重在把脉教师的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期末调研重在督促教师复习课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调研的过程中分管领导、蹲点行政还深入各年级组和老师们一起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现场诊断,共同寻优查劣,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和整改方案,有力地指导了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调研工作做到了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不断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每月单元知识过关中与校平均差距较大的班级和学科,教务处都安排行政蹲点人员和教研组长进行跟踪随堂听课、调研,对他们的教学“五认真”考核尤其予以关注,主要做法有:一听、二查、三谈。一听(推门听课)。教务处协同教研组长不定期进行推门听课,听常态课。二查(查备课情况、作业批改)。听课后立刻进行备课、作业批改的检查,严禁教师不备课进课堂或者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备课重点检查“四个是否”: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有详细的教学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和突破重点、难点,是否有切合实际的教学反思,是否将减负高效落实到实处。在作业检查中,我们重点关注教师布置作业总量是否适中,教师批改的规范性,对错误的题目是否有漏批、是否有二次批改等。三谈(谈心、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两次检查仍不合格的教师,将由蹲点行政和教研组长对其进行约谈,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限时整改,跟踪检查。
三是注重研训,教师素养真提升。
1.树立“精品课例”,让“教研展示”层级上推。
学校教研活动在教研组长负责,分管领导参与、引领的基础上,结合集体交流备课的改革,尝试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确定每周三天的下午,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教研活动日,变“随意性的研究”为“专题式的研究”,设立“教材探微”“目标制定”“案例分析”等教研专题。组内教师分别承担一次专题研讨的主持人,进行集体备课。专题式集体备课促进教研组成员必须人人要准备,人人要根据主题进行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充分展示教研成果,学校要求每个层次的骨干教师将一学期自己在各级教学研究中展示的公开教学课例,进行录制参加评选,必须人人推出一节“精品课例”供教研组观摩研讨,鞭策所有骨干担当起年级组“研学做”领头羊的重任。
2.夯实“双休统一作业”,让“优弱教师”齐头并进。
我校教师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年轻教师比例高。为此,学校从2018学年度起,试行学生双休日作业统一内容,文印室统一印制。重点时间放在每次教研活动时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集体讨论本周的作业内容,要求将一周学习的内容精练地浓缩到一张纸上,既避免了有些教师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又能全面地检测一周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交流反馈上周作业批阅后发现的共性问题,改进教学策略。这样全组教师教学进度统一,更重要的是在培训和交流集备中,新手教师、薄弱教师从中学到很多。同时学期末评选质量均衡优秀教研组的措施令组内教师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齐头并进。
3.借力“每周三课”,让“高效课堂”落地生根。
学校建立健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深度研修制度。各学科每周均开设了一节“教学会诊课”,采用了“鉴赏课例——评说课例——反思课例——实践课例”的研修方式,引领教师们将日常的“每周三课”教学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反过来指导课堂实践,形成高效的常规课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
四是注重引领,科学培训激活力。
第一,树典范。学校除充分发挥学校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和学科辐射作用,还努力挖掘优质的培训资源,一方面聘请各学科专家与名师来校对我校教师进行面对面引领,为教师们提供了最前沿的教育资讯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最中肯的建议;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支教团里各级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勾勒出了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愿景。
学校还积极为教师争取外出培训机会,制定了学校教师全员轮训的培训计划,力争使教师获得更多外部的资源。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每学期选派各级各类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极大地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不仅为教师具有丰厚的理论储备和前沿的学术意识提供了支架,更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潜能的发挥。
第二,强团队。为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为骨干教师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上升空间,学校成立了语、数、英、音体美、综合、德法6个组共27人参加的校级名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团队引领、示范作用,依托名师团队影响办公室,带动教研组,驱动学科组教师共同进步。学校对名师团队成员实行“政治上提携、业务上引领、生活上关怀、成长中助推”等“优先”的政策,让他们在评优评先、骨干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到学校给予的特殊“福利”,全力推着各位名师向前走。同时学校给团队成员压担子,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帮助所有上公开课、参加各类赛课的教师磨课,制作教学具,为上课者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敢上、能上,乐上各类公开课、比武课,在不同领域获得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不断飞跃。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学校将借助县管校聘、量化绩效考核等改革,不断探索教研新思路,创新校本培训新形式,进一步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实现师生双赢的办学目标,为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继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