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要防应激性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 40多岁的袁女士是一家超市的管理员,平日里很注重个人卫生,疫情发生以来,袁女士变得更加“爱干净”了:只要接触了外界环境就要洗手、要求丈夫和孩子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并将衣物消毒干净、不敢外出甚至连正常上班都感到不安……

本报讯 (记者 唐菀滢 通讯员 尹璐)40多岁的袁女士是一家超市的管理员,平日里很注重个人卫生,疫情发生以来,袁女士变得更加“爱干净”了:只要接触了外界环境就要洗手、要求丈夫和孩子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并将衣物消毒干净、不敢外出甚至连正常上班都感到不安……

疫情形势好转,而袁女士的情况却没有好转,近期还发生持续失眠、消瘦症状,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工作。这让袁女士的丈夫感到十分困惑:明明生活在低风险地区,妻子为何还如此担心,是哪里出了问题?对此,江苏大学精神病学临床教师、精神科硕士、丹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常宪鲁指出,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仍有民众存在恐慌、焦虑等应激情绪反应,严重者产生心碎综合征,这种疫情应激性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常宪鲁介绍,自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到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仍然有因疫情产生的应激性心理疾病患者,其中有抑郁、焦虑、恐惧表现的心理障碍患者较多。因为疫情暴发后,很多人心理都产生了一种应激,这种应激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发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等。一线医务工作者、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疫情防控的保障人员等都是疫情应激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应激反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若持续处在应激状态不能进行动态调整,则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稳定性变差。疫情也会带给人们更多压力,以及焦虑的情绪。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致心碎综合征,是猝死最潜在的危险因素。

专家建议,后疫情时期,要学会接纳是远离应激性心理情绪的“小妙招”。做一些和当前情绪相反的事情如:运动、听音乐、游戏等;学会将不好的想法放一边;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消解、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