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红色力量”

核心提示: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乡村振兴中的“红色力量”

——聚焦吕城镇农村工作一线的党员身影

本报记者 蒋玉 通讯员 雷晓晴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今年以来,无论是疫情防控前沿,还是殡葬整治工作现场,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线,在我市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上,到处都能看到党员忙碌的身影。近日,记者走进吕城镇,采集了党员们在最前沿的瞬间冲锋的掠影。

“大家不要聚集在一起,马上各回各家,现在是特殊时期,不要往人堆里扎。”疫情防控期间,吕城镇河北村谭家自然村小组长仇锁强在村里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一户村民家中正在聚众打麻将,他立即上前,对村民进行劝导和疏散,并把手里攥着的宣传单页发给村民,提醒他们要重视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无独有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仇锁强也积极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以实际行动为人居环境添砖加瓦。为了减少人工成本,这个个子不高的汉子没有几多言语,主动挑起了担子,每天背上40多公斤重的药水桶在村上除草,保证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尽管村庄并不大,但是除一次草却要足足用掉五桶药水,这样的除草过程持续了近一个月。不仅如此,心系村庄环境的仇锁强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村里,不仅经常到村民家中调解矛盾,而且还检查房前屋后有无乱堆乱放的杂物。当结束一天的疲惫工作回家时,仇锁强的手机上显示的步数已经超过了2万步。

“老顾,还在家里呢吧?我来和你说道说道破败房的事。”早上5点多,吕城镇中心村村委会委员孙红明特地赶在村民上班前,来到了顾家村的一户村民家中。“你看啊,你家的这个破败房既然长久不住了,又存在安全隐患,不如趁现在环境整治的时候把它清理掉,这样环境搞好了,住在这里舒心的还是咱们自个儿是不是?”孙红明一边向村民解释美化村庄环境的好处,一边帮他把门前堆放的柴禾清了清。

下午6点多,估摸着大部分村民已经下班回家,孙红明又跑到几户村民家中,呼吁他们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引导村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我们在上门做宣传的时候,一般都会用拉家常的方式开展,这样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孙红明把群众工作的“心得”分享给了记者。本着“党员就是要自己先干”的宗旨,孙红明在这次整治中始终冲锋在前,主动战斗,无论是穿下水衣在鱼塘打捞茭白,还是把清理后的垃圾装运上车,一个个一线画面都有他的身影。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吕城镇花龙村村委会副主任蒋玉平都没有休过完整的双休日或者节假日。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每当别人休息时,他总是坚守在村委会值班:“老百姓和我们一样,工作日都在上班,只有休息的时候才有空过来找我们,如果我们不在岗,那谁来回应百姓的需求呢?”

春节过后,企业迎来了一波复工复产潮,给全市各个疫情防控点带来了考验。由于花龙村的不少企业务工人员来自于武汉,蒋玉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要尽快做好外地来丹人员的摸排登记工作,必要的话采取隔离措施,所有的细节,容不得半点马虎。”为此,他和同事们把个人休息时间抛在了脑后,不仅反复走访出租户、陪医护人员给外来人员测量体温,而且多次给居家隔离人员采买物资,安抚他们的情绪,确保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可控,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是每个村民的期盼。作为花龙村蒋园里片区队长,蒋玉平和妻子带头实干,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做出表率,助力村庄整治。无论是捡垃圾、除草、整理房前屋后,还是挖沟填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处处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将蒋园里打理得干净整洁。

鲜为人知的是,蒋玉平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医生叮嘱他不要太过劳累。然而,长期奋战在一线的他没有特殊对待自己,而是与大家伙一起迎难而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次,在安基村用铁锹铲土时,蒋玉平一度出现了眩晕的感觉,但他在短暂的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到劳动中:“作为一名党员,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一定要先做到,才能问心无愧。”蒋玉平表示,在其位,谋其职,自己一定会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事,做好群众的表率。

吕城镇一个个党员的工作纪实,也是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关键时刻,党员顶上”“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党员们在这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最响亮的回答,他们履行党员使命,书写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