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
今年,因疫情导致的超长假期眼看要从寒假连接到暑假,不少家长格外担心孩子产生网络依赖,甚至有的家长想在暑假拔了网线,不允许孩子假期上网。但这显然并非智慧的教育方法,因为很多研究表明,孩子是否形成网络依赖,根源并不在于网络或游戏。
别让孩子一个人在网上打发时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网络依赖倾向的学生大多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缺乏休闲活动,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没有朋友和玩伴,假期常常一个人在网络上打发时间;缺少家人陪伴,父母与孩子的亲子活动较少,很少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做家务、玩游戏等;亲子沟通少,有心里话或者有烦恼无处诉说,只能憋在心里或者到网络上找网友倾诉;学习压力较大,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到不能胜任,经常有挫败感;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满意,如身材、相貌、朋友关系等,因此常感到自卑,缺少自我认同感;家庭教养方式比较专制或放任,家长要么对孩子管得过于严格苛刻,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问比较疏忽……
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和家庭生活存在严重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帮助或解决时,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寻找慰藉。而游戏的经验值、虚拟奖励等特质,恰好填补了他们心中的沟壑,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价值感,因此更迷恋游戏或者网络小说、网络聊天等。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和措施。互联网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上的研发和创新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例如,从2007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在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此后,各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的措施。例如,成长守护平台、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系统、少年灯塔主动服务工程,就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发力,构建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保护体系。
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线下生活
那么,为什么从国家到企业做了那么多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工作,仍然有一些孩子会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呢?是游戏太好玩了让孩子难以自律,还是防沉迷措施不够有力让孩子有机可乘?最近,有企业在游戏账户登录和支付环节发起人脸识别,与公安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在玩游戏的时间、时长和支付金额等方面进行限制。可以说,在预防未成年人游戏沉迷方面可谓斗智斗勇。
然而,即使企业放大招,仍会有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在网络中。究其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成长困惑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家长与其恐慌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如先从孩子的生活开始做起。尤其是暑假马上来临,如何安排好假期,使孩子避免网络依赖,成为家长当前的重中之重。
多年的教育研究发现,假期生活的确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安排得好,孩子非但不会沉迷网络,还能丰富兴趣爱好,发展综合素质;安排不好,孩子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反而易对网络或游戏形成依赖。家长可以多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计划,使孩子的网下生活比网上生活更丰富。
尽力满足孩子多元的成长需求
其实,家长不妨和孩子共同娱乐。亲子一起玩游戏,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渠道。对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支持态度,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更低,而家长越专制越反对,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越高。陪伴是最好的管理,对中小学生与家长如何看待网络游戏的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监管方法是控制时间、费用和设备,主动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家长只有一成多。可见,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监督和限制远高于支持和陪伴。
重要的是,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家长要了解哪些孩子容易沉迷网络,了解、分析自家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尽量避免孩子出现网络沉迷“高危特征”。例如,孩子对自我的看法如何?是否存在一些自卑倾向?假期有没有能一起线下玩耍的伙伴?家长在忙碌之余是否能尽量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孩子的心里话都跟谁说?孩子倾诉内心烦恼的对象是什么人?假期里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否过多……解决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再加上防沉迷技术,双管齐下,家长就不必如此忧心忡忡。
当然,家长也要善用防沉迷的软件功能。很多企业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尝试和突破,但是家长们并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借助技术来预防孩子沉迷。比如成长守护平台设有家长守护模式和教师守护模式,家长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后,就可以收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提醒和消费提醒,还可以查询孩子玩的游戏类型和时间,还可以和孩子共享游戏时间。这些功能既能帮助家长监督管理孩子,又有利于家长与孩子共娱共乐。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