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塘村

核心提示: 春塘村是开发区东北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好地方。

■茅玉泉

春塘村是开发区东北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好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春塘村共有大小池塘四十余口,犹如颗颗明珠,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村内外。池塘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池中的游鱼。每到春夏,微风吹来,池岸垂柳拂扬,野花盛开,引来蜂蝶飞舞,鸟鹊欢唱,处处散发着诗情画意。

村东村西共有三条大小长沟,其中一条北起开发区其林村五条路村,往南流经虞庄桥、农宴滩,汇入九曲河,全长好几公里。由于三面邻水,村子石桥特别多,全村共有大小石桥八座。值得一提的是村东北的孟来桥,造型考究,古色古香。此桥何时建造,无处查证。桥东西走向,约40多米,桥宽4米左右,桥身用青石块砌成,桥面用沙条石铺就,是一座独孔石拱桥。桥身两侧各有一个精致的石刻龙头,正中央刻有“孟来桥”三个立体字。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路过此处时,看见造桥的工匠们挥汗如雨,异常辛苦。心地善良的孟姜女曾留下来为他们洗衣做饭,休息时还为他们清唱小曲,诉说自己思夫的悲情,让工匠们为之动容,泪流满面。孟来桥的桥名便由此而来。桥的东头,还有一块5米多长的青条石横卧在桥身上。据说这块青条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背来的,因此孟来桥也叫背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大搞农田建设,兴修水利,为了解决丘陵地区的农田灌溉,开挖了农宴河,从此,春塘村的长沟石桥一去不复返。生活在春塘村的祖祖辈辈,靠着特有的自然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过着旱涝无忧的生活,春塘村也成为当时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鱼米之乡。我常想,当初先人们为何把村子起名为春塘村,想必和该地区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水源有关系吧!

在春塘村西北角,有一座“三进式”古建筑——龙寺庵。小时候曾听爷爷说,寺庙中大殿后墙那个“小戏台”上,曾供有形态各异的木刻十八罗汉。大殿正中有一块3米多长、1米多宽的青石板,上面站立着3米多高的木刻送子观音,慈眉善目,栩栩如生。观音像上后方的木梁上悬挂着一块大牌匾,上面写着“大慈大悲”四个苍劲有力的镀金大字,是晚清年间苏州一个陆姓状元的杰作。说起这块牌匾,还有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这个陆姓状元祖上家境殷实,后来却日渐败落。他这个陆家的少爷,很小便流落在春塘村一茅姓人家,因其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后来中了状元。为了报答养母之恩,他坐着大轿,鸣锣开道,荣返春塘村,看望养母一家。当他看到养母又生了一个儿子,便高兴地抱了起来,那个小孩哪见过如此阵势,经此一吓,从此变得疯疯癫癫。陆姓状元异常悔恨,为了安抚养母一家,便亲自送来了这块牌匾和送子观音像,希望养母后继有人,健康长寿。可惜的是,这块极具文物价值的珍贵牌匾,后来成为“四旧”被烧毁。解放初,龙寺庵成了村里的小学,所有菩萨都被搬走烧毁,寺中的副房成了教室,大殿则成为学生们玩乐的“大礼堂”。那个“小戏台”也发挥了作用,每逢农闲或节假日期间,村里的业余剧团、外来的戏班都会在这唱大戏,附近村子的人都赶来观看,甚是热闹,“小戏台”也就成了真戏台。此外,每逢宣传国家大事、方针政策,或是传达落实各种会议精神,小戏台又成了主席台,大礼堂成了大会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扩建,龙庵寺拆除,永远成为了历史。因为我的小学生涯就是在这度过,也是在这里走上三尺讲台,所以对龙庵寺有一种特别的记忆、特别的感受。

春塘村池塘多、长沟多、石桥多,在当时的农村很是少见,因此我的童年生涯也是丰富多彩。当时春塘村共有150多户家庭,因此小伙伴特别多。春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池塘边捉蜻蜓,到石桥的石缝中钓痴呆鱼(学名沙塘鳢,又叫虎头鲨);夏天到池塘边的树上捉知了,到池塘里游泳,到石桥上“跳水”;秋天划着大木盆到池塘里采野菱;冬天滑冰、堆雪人、打雪仗,真是有趣极了。

如今,宽阔的水泥大道穿村而过,大家都过上了小康般的生活,昔日的村景却再也看不到了。

时光流逝,年纪大了怀旧的心情特别强烈。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春塘村昔日的点点滴滴:池塘、石桥、流水、小戏台……还有那关于孟姜女、常遇春的美丽传说。

我爱春塘村,尤爱那个曾经的春塘村。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