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回家,和小伙伴们一起睡在帐篷里,星星月亮作陪,进入甜蜜兴奋的梦乡。”三年来,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在学校游戏、嬉笑、哭闹,不知不觉就长高长大了。离开之前孩子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一个奇妙的夜晚,幼儿园满足了他们的心愿。除了这一愿望,平时也有许许多多的小心愿,幼儿园也都是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满足。比如召开趣味亲子运动会,比如每个月一到两次的特色自助餐,总有一款孩子们喜欢的特色菜品和特色点心。类似幼儿园在我们身边有,实验幼儿园只是其中的一家。
除了幼儿园,还有小学、中学。比如中考之前,校长、老师和工友们齐上阵,给初三学生包馄饨,既表心意又带寓意,祝同学们安安稳稳进考场,考出满意的好成绩。这是市实验学校坚持了多少年的传统项目。我还曾看到过有些地方的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发放猪肉奖,期末考试考得好的学霸站成一排溜,校长给他们发放一长块系着红布条的猪肉。猪肉并不多,四五斤,六七斤,最多不过十斤,但是学生的获得感很强烈。拎在手里,走在路上,倍有面子;回到家里,交给父母,胜过奖状;下到锅里,盛到碗里,吃到肚子,极为实惠。
一碗馄饨,一碗红烧肉,来自学校,出自教师校长,意义大不一样,或许可以记住一辈子。事情可能很小很小,甚至是微不足道,但是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这就是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感动。
回想我青少年求学时代,也曾有机会被感动了一次。高一年底期末考试,我取得了年级前列的成绩,想不到学校以一种很夸张的方法到我家送喜报,给我发了特别的成绩报告单。那是寒假前几天,学校请来了乡村锣鼓队,有举旗的、有敲钹的、有打锣的、有擂鼓的,这架势就跟乡下人家结婚送亲接亲的排场阵势一模一样。当然我也被戴上了光荣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敲敲打打,锣鼓喧天,一路走来,人人注目,所到之村,个个皆知。当时能享受这般喜庆的一般是新郎新娘,能享受这样祝贺的一般是当兵入伍的青年。这样方式虽然土气,但是鼓舞士气,给我打足了学习力气。
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充满意趣的让人开心的事情。有学上开开开心,进学校兴奋不已,离开学校依依不舍,回想学校激情燃烧。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或者更早年代的人的普遍感受。那是一个教学条件极其简陋,教师都难以配齐,课程都难以开足的年代。现如今办学条件高楼大厦一步登天,教师都是科班或者科班Pro+,然而却有学生不领情。他们怕进学校、怕进课堂、怕见老师,一看到书本头脑就发涨,一听到考试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听到放假就像胜利大逃亡。甚至我还看到有的地方的学生把书本撕开,把书页散开,抛向天空,撒到地上。还有的学生还嫌不够,还要点燃。这是对上学读书多大的厌倦啊!不可否认,今天的学生,其淳朴、勤勉、坚毅、好学、上进与过去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何也?教育的应试功利,教育的生硬僵化,教育的粗暴简单,教育的刻板无趣,教育的冷漠无情,教育的压抑沉重……把教育变成了责罚。缺乏以生为本的意识,不重视学生的诉求,没有围着学生转,不是主动地、想方设法地说动、调动、感动学生,这就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教育的被动乏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宣扬快乐教育或者质疑快乐教育的时期,我始终认为受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辛苦而不是痛苦的过程,不动脑不用功,快快乐乐就把学习搞定,有,但是极少。而且随着知识爆炸课程越来越多,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本领也将越来越多,受教育能轻松得起来吗?正因为受教育本来已经很辛苦,所以所有施教者就要更大程度地释放教育的快乐,带领你的学生在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
让教育快乐起来,孔子有体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有愿景:“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实践孔子的快乐教育理念,从细节上无论是校长、园长还是教师,可以和学生点点头,笑一笑,打个招呼,握握手,给一个拥抱,或者给出更大更给力的暖心动作,这就是教育感动的力量。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校长园长,每一个学校幼儿园,留下一件让学生兴奋不已、感奋不已的事情,温暖振奋学生一阵子或者一辈子,力莫大焉,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