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游”,如何真正“游”出瓶颈?

核心提示: 今年,家门口的“采摘游”成了亲子出行的首选,丹阳不少旅行社甚至以此为主打线路。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苏国庆)眼下,正是火龙果、蜜桃、杨梅、西瓜、蜜瓜、小番茄等地产水果陆续上市之时,接下来还有葡萄等轮番登场。

今年,家门口的“采摘游”成了亲子出行的首选,丹阳不少旅行社甚至以此为主打线路。然而,不少市民却有着“来了就采、摘完就走”的同感。如何才能使游客采摘到手里的水果更“香”,让采摘之旅更有乐趣,正成为业界新的课题。

采摘游颇受追捧

夏日里,杨梅、枇杷、蓝莓、小番茄等水果陆续上市。采摘游更是从五一持续至今,火热异常。“前一段时间来采摘的人特别多,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皇塘镇南翔生态园的果农阿姨告诉记者,端午小长假期间,路的两边就停了不少车子,大家都是结伴来采摘的。

“今年受疫情影响,近郊采摘游在朋友圈里特别火。”90后晓华是我市一位企业白领,因与朋友体验了一次采摘,就在自己的朋友圈上发了一篇体验文章,没想到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不停的有朋友留言询问采摘攻略。

有一些果农尝试种植小众水果吸引采摘人群。果农老袁种植草莓已经有些年头了,如今他正开始研究种植黄桃和迷你蟠桃。他说:“丹阳的采摘品种有些单一,希望能找个突破点,弄点新花样。”

一些组织过“采摘游”的旅行社也表示,客户普遍反映“采摘游”就是“来了就采、摘完就走”,体验感太单一。如何突破瓶颈,做好采摘经济的文章,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突破瓶颈需多方合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采摘游”一定程度上确实让不少果农得到了实惠,但也有果农对此“不买账”。采访中,一些果农向记者诉苦,直言再接“采摘游”业务有难度。果农老周专门种植水蜜桃,因为桃子品质好,有不少旅行团、亲戚朋友,跟他提出带人来采摘,均被他婉拒。他说:“采摘水蜜桃是个技术活,磕碰一点都不行,大的桃子一个就要几十元,这个损耗太厉害了。不像醉李、杨梅等水果适合采摘。”

“以前接了一个35人的团,等他们走了以后,满地都是樱桃,有的尝一口就扔了,有的干脆就是还没熟的。”提起当时的情景,经营樱桃园的赵师傅仍是心疼不已。“不光是对当年的樱桃有影响,树枝断了以后还会导致明年不结果。”

钟大爷在一座庄园内有五六个大棚,棚内种植的大多都是草莓。搞了两三次采摘后,钟大爷却喊“停”了。本来大家来摘草莓,省了自己的事,还能卖高价,应该高兴才是,但游客“糟蹋”得实在太厉害,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钟大爷介绍,草莓是十分娇嫩的水果,很容易拽伤踩坏,来摘果子的基本上都是带小孩来的,小孩对草莓的“杀伤力”很强,他们在田垄间蹦来蹦去,摘的远没有糟蹋的多。钟大爷说,人家毕竟是花钱来的,你也不能“干预”太多。而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有些采摘基地以及果农更制定一些“入园须知”,或者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讲解提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采摘游”的搭台牵线中,他们的确发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一般小散户和上规模的农业园区才比较热衷于‘采摘游’。”他坦言,往往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业大户,对“采摘游”并不感兴趣。

观察:开辟渠道,赋予趣味

市旅游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丹阳大多数有采摘项目的休闲农业点同质化现象还是较突出的。此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品牌打造能力欠缺以及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都是制约“采摘游”乃至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在他看来,未来的休闲农业游需要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在江苏一些做得好的地方,通常提供的是一种主动型的保姆式服务,将短暂的买卖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从交易式关系转变为伙伴式关系。要做好“采摘游”,除了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完善采摘基地周边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还要赋予“采摘游”个性化,如加入民俗文化资源等。

今年疫情之下,“采摘游”经营者还可以将以往的线下吸引客流的方式快速转变为直播带货,在农户和游客间搭建起桥梁。想让市民获得更多的采摘乐趣,就要做好“采摘+”这篇文章,将更多的元素融合到采摘之旅中,如“采摘+文化”“采摘+拓展”“采摘+农事体验”等,满足丹阳乃至周边游客的多样性消费需求,引导农户逐步拓展与“采摘游”相关联的配套项目。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