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一减”带来多赢效应
——喜看我市小麦展示方的“化肥减量增效”成果
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功磊
眼下夏粮收割已如火如荼地展开,田间地头麦香四溢,一片金色,呈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夏粮增产的背后离不开配方施肥、科学施肥的功效。夏收前,记者跟随参加市土肥站组织的化肥减量增效与耕地地力提升技术观摩培训会的与会人员走进试验示范区,实地感受和领略了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的魅力。
在珥陵镇中仙村种粮大户唐黎明的小麦基地,进入成熟期、连片成方的小麦颇为壮观,沉甸甸的麦穗迎风摇曳。在这个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展示方内,每块田均插着各种标记的标牌,不同标牌区的小麦产量也存在不同差异。技术人员介绍,这块展示方小麦采用缓释配方肥应用、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石灰酸化土壤修复技术、绿色种植培肥地力、硝化抑制剂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技术集成进行集中展示。试验表明,缓释配方肥能节约氮肥、秸秆还田适当增加基肥氮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有机肥替代20%化肥用量产量最好、低量生石灰更有利于土壤酸化修复和增产、绿肥种植苕子和蚕豆更利于土壤培肥、硝化抑制剂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在一块采用牛粪替代化肥的小麦示范田,只见麦田整齐度高,小麦籽粒饱满,亩实产可达800斤,这一丰产态势引得观摩人员连连叫好。
“由于连续多年的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农民种地投入的成本增加了,土壤也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是农田土壤板结、养分失调、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惟有科学配方施肥,才能事半功倍,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市土肥站站长郑网宇介绍,化肥减量增效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丹阳已列入国家农业农村部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和江苏省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县。去年秋播,我市以“两大示范县”项目实施为契机,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行动,全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努力提升耕地土壤肥力水平,强化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管理,推动农业绿色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国家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项目在我市实施面积为2.5万亩以上,其中核心方2万亩,示范区重点示范推广小麦缓释配方肥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果菜茶有机肥施用技术。并结合耕地地力提升与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用量较2015年减少5%以上;省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县项目总实施面积2万亩以上,其中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重点示范推广小麦缓释配方肥、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等技术,力争项目区有机质含量提升5%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平均值达到40%以上。对项目区购买商品有机肥料、小麦缓释配方肥、绿肥种子及绿肥种植作业、水肥一体化水溶性肥料与设备等的农户和项目实施单位,我市还给予一定的物化补贴。
现场观摩结束后,镇江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陈笃江和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汪吉东应邀作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壤培肥》的技术讲座。两位专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参与培训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获益匪浅。开发区小丫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国良算了一笔账:他种了100余亩粮食,从去年起以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后,能比原来常规施肥少2至3次,每亩节省成本约10多元,产量提升10%,一增一减之间,每亩至少增收120元。“这还不包括粮食品质提升、绿色生态的隐形价值。今后,我还准备在自己的果品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