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伙伴合作项目 实施精准校本培训

核心提示: 自2016年起,横塘中心小学就开始实施了“教研组伙伴合作项目”的校本培训,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精准培训为向导,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促使学校的不断发展。

横塘中心小学校长 虞岳明

自2016年起,横塘中心小学就开始实施了“教研组伙伴合作项目”的校本培训,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精准培训为向导,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促使学校的不断发展。

着力教研组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

师德培训,树立“以德立教”的意识。我校通过师德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认识、规范了教师的行为,坚守师德的底线,造就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①师德主题式培训。每学期开展了“学校以我为荣”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相关法规和要求,举行了“教师宣誓和承诺签名”活动,邀请了名师、专家来校作专题师德讲座等,“学校以我为荣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评为丹阳市教育十大亮点之一。②榜样引领式培训。寻找身边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我是什么我带头”争做新时代优秀教师评比活动,每学期评出10名“十佳教师”,并挖掘整理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进行宣讲,其中施爱仙老师关爱残疾学生的典型事迹《一个都不能少》在高新区、华南实验学校、云阳幼儿园等单位作了演讲,深深地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

文化根植,凝聚“伙伴合作”的精神。我校从“民主、引领、合作、共享”四个层面入手,促成由“匠心”到“匠魂”的转化,铸就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①“民主”是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建立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研氛围,为教师提供了心情舒畅的教研环境。②“引领”是教研组文化的动力。每个年级每门学科都推选出了首席教师,充分发挥了首席教师在教研组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相得益彰。③“合作”是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指点和建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④“共享”是教研组文化的酵母。共享让教师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促进,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催生团队精神。

紧扣“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搭建“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

教研训一体化是推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

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共享优质备课资源。我校集体备课采取“独立备课、相互启迪、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模式,即:个体独立备课,主备发言、同伴点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执教班级的特点、学生基础和执教者的风格,创造性地修改教案,组织教学。

以教学反思为手段,实现教学经验分享。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实施自我培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我校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有:一是案例评析式,既有学校统一规定的案例评析,也有自身教学案例的评析与反思;二是听课随感式,教师在听课时,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或建议;三是教后札记式,教师教完一课后,根据“教学事件”“教学问题”自我评析、自我感悟。通过撰写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学会用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课例研究为契机,实施同伴互助行动。教师参与教研最容易入手、最有效、最具可行性的形式就是对自己的“课例”进行实践与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校以个人研究汇报课为抓手,以同伴互助为手段,使教师的培训更精准、更有效。其主要程序如下:①设计“课例”。教师个人独立设计教案;②实施“课例”。按照教案,原生态的课堂展示,同伴分工观测;③评析“课例”。听课教师根据观测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对课例进行分析、梳理、总结,提出不足和建议;④改进“课例”。上课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再次梳理教案,进行第二次课例汇报,再评,再完善。

以课题专项培训为载体,提高教科研能力。造成农村学校教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科研知识和能力有限,大多数教师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搞课题也是走形式,应付上级或学校,无法把课题课堂有机的融合。因此,学校针对“课题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精准化的课题培训,每学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培训,重点开展了“调查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案例”等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培育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建立“提质增效”的多条通道

“互联网+”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学习、教学、组织模式的冲击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培训和实施刻不容缓,引进“互联网+”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打造学习研究型教研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教研组自身力量,同享学校资源。传统模式下,教育资源比较封闭,只能满足个别人群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成为可能并且极为便利。我校通过“互联网+”的培训,教师重视了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并建立了学校“信息库”进行资源共享。如素材类教学资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练习库——课堂作业、过关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等,均建立资源库;课件库——分年级、学科整理;案例——让老师分享教学经验。

利用微信平台,共享家校资源。我校从2016年开始《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共建行动研究》项目的实验,班级微信群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更成了学生学习辅导的新途径。以前如果遇到学科上面的难题,家长都一筹莫展,现在班级微信工作群上,家长们热烈讨论学科知识,同时教研组学科教师也在线解题,并通过图片、语音等方式来讲解题目。微信平台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共享的舞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借助校外力量,分享社区资源。互联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也是校本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像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江苏基础教育云教育服务平台、名师公众号、教师个人网站等,教研组将这些资源进行下载,分类整理、修改,成为校园资源库建设的重要补充手段;此外,与兄弟学校教研组的资源交流,也充实了我校教研组的资源库,让教师受益。

今后我们将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为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