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社区“三自一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核心提示: 如今的我镇中心社区,村庄环境变好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

图为村民自发主动打扫卫生。

记者 旦平 摄

本报讯(记者 旦平)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变得干净整洁;曾经满是柴草垛的道路两旁,如今绿树摇曳;曾经的沙石路,如今已是水泥路;清除垃圾,铲除积垢,垒砌花墙,栽树种花,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如今的我镇中心社区,村庄环境变好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而这种改变,得益于该社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 

中心社区地处我镇后巷集镇东首,下辖7个自然村,共1400余户3200人,集中居住在1.98平方公里范围内,村庄人口密度较大,环境治理压力也大。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该镇全面铺开,中心社区居民在党总支的发动下,自发整治、自筹资金、自建家园,文明乡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过去,垃圾随地扔,污水随处倒,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长年困扰着中心社区群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也令很多村干部头疼。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彭海波坦言:“群众都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是这么多年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村干部,只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在此次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中心社区从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的角度,重点宣传并发动大家投入到“四清一治一改”整治中,发放一份信,并通过微信群加强宣传。没想到第一次发动,大家竟然炸开了锅:“我们村子小、人口多,跳个广场舞都没地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一起建个广场。”“茶余饭后散个步,可惜到处都是臭水沟,要赶紧清淤。”“今天书记主任带了头,讲到了大家心坎里,说干咱就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热情高涨,趁着这股热劲,社区便成立了村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小组,集聚全体居民的才智,根据各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就这样,中心社区的居民紧密地团结到一起,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不等不靠,主动地描绘着美好蓝图,跃跃欲试。

点子有了,钱从哪来?“钱不够,大家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筹钱也要干。”村民们纷纷说道。决心改变现状的“星星之火”越烧越旺,村民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贾翔钧出资1000元、倪荣六出资1200元、郭美芳出资2000元……短短不到一个月,社区便筹集到20万多元现金。徽州店自然村村民朱金顺家门前一条小路多年来杂草丛生,垃圾满地,此次朱金顺主动出资5000元和村委会一起将门前的小路硬化,彻底解决垃圾“返潮”问题。与此同时,党员带头,从自己做起,在做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后,积极参加村里整治工作,截至目前,中心社区共组织50余名党员义务劳动数十次。

“以前,屋前屋后就是‘臭水沟’,脏水随意流,杂草丛生,蚊虫也多,走一遍就是一脚污泥;如今,道路和排水渠硬化了,杂草清理了,环境变美了。”5月1日,看着房前屋后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70岁的徽州店自然村村民倪八斤心情舒畅。一旁的村民小组长倪万喜告诉记者,在整治过程中,倪八斤不仅主动自费将门前栽种的树移走,还帮忙动手整治。

据彭海波介绍,自3月份开展整治活动以来,中心社区共清理各类垃圾300余吨,清理乱堆乱放200余处,脏乱差地段硬化2000余平方米,清理臭沟塘3处,新增绿化面积1500余平方米。他表示,随着社区硬件条件的提升,文体活动的丰富,村民们团结奋进、爱护环境的意识得到很大增强。为了让良好的风气继续保持,推进移风易俗,村民们商讨起制定村规民约这件事。目前,该社区的《村规民约》已制定完成,不仅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提供了行为规范,还有效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