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名片”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核心提示: 原野飘香,处处有景。我镇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环境治理、村企联动等模块,让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的发展态势,为全域旅游和美丽丹北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束旦平 文/摄

原野飘香,处处有景。我镇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环境治理、村企联动等模块,让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的发展态势,为全域旅游和美丽丹北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宝山:人居环境整治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4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宝山村徐家自然村,第一感受就是干净。干净的村庄道路,整洁的房前屋后,与宝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映照,行走其中,像走进了一幅旖旎的田园风光画。

村民徐荣金门口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老徐啊,现在居住得舒服吧,你把家门口打扫得这么干净,值得表扬啊。”宝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徐家自然村的徐建跟徐荣金打着招呼。“村庄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作为老党员更要身体力行呀。”徐荣金笑道。

徐荣金是一名87岁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并不是很干净,路边堆放着杂物,还有放养的鸡鸭随地乱跑。“村里搞环境整治以后,房前屋后和村巷道的柴草杂物、积存垃圾等都搬走了,家禽也都统一圈养。加上村里的宣传,村民的意识也提高了,都自觉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现在不仅自然环境好,还干净,住起来真舒服。”

这份舒服,离不开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近日,我镇又召开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覆盖所有自然村),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因地制宜、集中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宝山村为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3月17日,我们组织两委干部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主要任务是对7个自然村的塘沟河渠、家禽散养、农业源废弃物、乱堆乱放、老旧房屋等进行整治,对绿化进行提升,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宝山村党总支书记吴海宝告诉记者,目前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宝山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建立了“党员包片”制度,明确每位党员干部在整治中的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整治区域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文明生活习惯,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将村庄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的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难改变的是村民的观念。但在宝山村两委的宣传发动后,改变最大的也是村民的观念。“有些村民不在家,门口的杂物无人清理,党员志愿者就主动帮忙清理干净或联系村干部帮忙一起清理。现在,村民已经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吴海宝说,宝山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以工代酬,通过不断宣传引导,帮助村民群众转变思想,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

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动性,是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吴海宝介绍,为此,在积极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村里制作了卫生评比公示栏,将全村户主姓名张贴上栏,按照“门前五包”的评分要求,在户与户之间进行每月一评比一公开,大力营造全民参与、你追我赶的良好整治氛围,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们宝山村留住了绿水青山,就要村如其名了!”吴海宝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宝山村将坚持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厚植生态优势,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生态宝山”。

长春:党建引领,留住乡愁

10日下午,市委书记黄春年带队对我镇长春村人居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并为长春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点赞。他要求,对长春村魏家自然村这样有着良好基础底子的村庄更要严格要求,要对照美丽乡村的标准,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提高整治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昨日,记者走进长春村,一探奥秘。

“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一番精心整治,村里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长春村村民陆三妹谈及人居环境整治给她家带来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变化得益于长春村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开展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小到僻静的羊肠小道,大到行人来来往往的主要街道,近到家门口的边边角角,远到与邻村交界处的犄角旮旯,村里村外的陈年垃圾、生活垃圾都被及时清运,街道和庭院也清扫得干干净净,打造出了无村际交界线差异的整洁村庄。

“清洁家园”让老百姓告别脏乱差,村容村貌的改善更是为全村的整洁环境加分不少。农村更像农村:土路变成了石铺地面,旧房用废砖进行了外墙包装,坑塘长满了荷叶,塘边是废旧砖瓦垒起的有装饰图案的背景墙;同时,农村又不像农村:厕所都改成水冲厕所……根据这种思路进行村庄规划,长春村对村庄道路、旧房进行了改造。

长春村村委会主任陆志军说:“啥叫乡愁?乡愁就是要保留乡村文化和记忆,有独特的气质,才能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长春村还依托发展历史、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确定推进工作的目标和侧重点。“顾家岸自然村是三星级康居示范村,陆家自然村在2017年被入选为传统村落,聂家自然村在2019年被评为绿化示范村,基础很好。我村借此契机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打造成新的特色亮点村,为后期成为乡村旅游景点做铺垫。”陆志军介绍,该村以这三个自然村为典型,全面覆盖至其他自然村,使古村“旧貌”复“新颜”。同时,长春村魏家自然村、唐家自然村虽在此次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属一般自然村,但由于村庄布局较好,二级支沟贯穿村庄中央,河岸两侧绿树成荫,形成一种独有的乡村气息,在整治过程中,将突出保留它原本风味,努力将其打造成新的特色亮点村。

有了“面子”,更要“里子”。整治过程中,该村还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文明力量,提出要传承乡村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以及淳朴民风,打造睦邻友好、诚信重礼、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农村面貌。

陆志军表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分组包干,充分吸收周围群众的意见,现场进行指挥,不论是田边地角、岸坡洼地,还是沟渠两岸、房前屋后,工作不留死角,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新农村。

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大农民是建设者、维护者、受益者。“始终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过程,农民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陆志军这样说。

姚家弄:美化家园,坚持长效管理与环境治理同行

“这是请大公司设计的规划图,主要围绕我们村西北角这片河塘展开规划,设计方向是生态宜居的园林风格。”4月24日上午,在我镇姚家弄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王国青翻着桌上的规划设计图本,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新打算。

王国青告诉记者,自我镇开始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姚家弄村便坚持长效管理与环境整治并重,在做好“四清一治一改”整治重点工作的同时,也不忘通过党建引领,引导群众参与,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村容村貌持续改观。

“从村两委干部、普通党员到各自然村的小组长以及之前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组建的志愿者团队,我们逐一分派了包干任务,并与大家签订责任状。”王国青表示,在分派给大家的包干任务中,垃圾日产日清、门前屋后不能乱堆乱放等是基础工作,最主要的是对自家周边的村民进行监督与引导,发动更多村民自觉加入美化家园的行动中来。

连日来,在姚家弄村的街头巷尾,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们积极开展搬杂物、除杂草、清垃圾、拆除主干道路的违章建筑等行动。通过全村4个片区共计23人,使用4台拖拉机、1台挖掘机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清理杂草枯树、废弃建筑材料、房前屋后等各类垃圾共300余吨,清理固废、积存垃圾900车。

王国青还告诉记者,姚家弄村共有500余户村民,为确保这一阶段的环境整治效果能够长期保持,接下来,该村将在“清、拆、建、管”四方面下功夫。“清”是继续对全村进行日常卫生清理;“拆”是对违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扎实做好老旧危房的拆除改造工作,让“小耳朵”们不复存在;“建”是重点围绕村庄出入口、主干道、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和村民迫切期盼的点进行改造提升;“管”是持续做好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等方面工作。

此外,该村还将把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与村规民约相结合,与村干部、小组长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使自觉爱护美好环境的意识真正内化于每一个姚家弄人的心中。平坦干净的通村道路、红绿相间的风景苗木、宽敞整洁的农家院落……

采访结束后,记者驾车行驶在姚家弄村的大小村路,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景象扑面而来……

宝山村村民齐动手。

图为长春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整治后的现状。

图为姚家弄村风貌。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