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郡玉 实习记者 周洁 通讯员 王瑄
图为杜仙兰在变电所10kV开关柜投运前进行检查。
记者 魏郡玉 摄
编者按: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联合市总工会推出新闻专栏“劳动者风采”,向奋战在抗疫和复工复产一线的全市广大劳动者致敬。敬请关注。
第一次见到杜仙兰,很难想象她瘦瘦小小的身板多年来一直奋斗在生产一线,时常爬上爬下进行电气试验或试验仪器搬运。20多年来,她从一名最基层的电工做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学识和技能,成长为电力行业里的技术能手。一路走来,她奉献了青春年华,也收获了丰硕果实。
杜仙兰1996年进入国网,目前在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丹阳市供电分公司从事变电设备电气试验及电能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她曾获得过丹阳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镇江供电公司2014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作为一名工作20多年的老师傅,杜仙兰经历了丹阳电网由17座变电站到43座变电站的飞速发展,见证了电力设备从多油绝缘介质到智能组合电器的快速更新换代。作为国网快速发展时期的亲历者,杜仙兰全面参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等专业流程,积累了大量的现场经验,练就了“望闻问切”的绝活。
“我很幸运陪伴国网一路走来,亲眼看着一座座变电站建成,了解每一座变电站的设备特性和运行状况。”杜仙兰告诉记者,朝夕相处中,她早已视这些设备为“家人”,也正是因为像家人一样熟悉,在设备单项数值出现异常时,她总能以最快的速度检查出设备问题所在,并准确制定跟踪检测或立即停电检修方案。这不仅仅是时间累积出的经验,更是善于总结、攻于钻研的杜仙兰特有的技能。
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杜仙兰用勤劳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简单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同的是,杜仙兰特别爱琢磨,喜欢看书的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场问题。“小小的创新,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大问题,让工作越干越好。”回忆起首次用上自己发明的“省力导轨”时,杜仙兰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那一刻,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这一甜头,增加了她对创新工作的信心,让她在前进的路上越挫越勇。迄今为止,杜仙兰成功申请了4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在电力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
杜仙兰说她自己特别喜欢一线的工作氛围,当她和班组成员一起工作时,哪怕晒得漆黑、热得满头大汗也十分开心,但随着年岁渐长,一线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现象让她十分忧心。“直到2015年,40岁的我还是班组中最年轻的一个,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培养出优秀的青年职工。”杜仙兰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的成长得益于老一辈师傅们的悉心教导和帮助,于是积极投身青工的培养,自觉承担起薪火相传的责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为给青年员工树立榜样,2017年,杜仙兰以高于参赛选手平均年龄十二岁的状态毅然参加了检测专业竞赛。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及日积月累的理论知识,她在全省上百名选手中取得“个人第六名”的好成绩,这对于当时一边备考,一边照顾两个孩子的杜仙兰来说十分不易。日常工作中,杜仙兰给予青工充分的锻炼机会,在2019年110千伏新桥变1号主变增容工程中,杜仙兰扎根现场主动肩负“传、帮、带”责任,带领部门青年骨干做好全过程技术监督工作,确保设备“零缺陷”投运。
放眼未来,奉献的路正长,更有无限风光在远方。杜仙兰正和她的团队钻研求索、锲而不舍,将创新出彩所迸发出的灿烂音符,融入她热爱的电力事业之中,也欣慰地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成长为国网未来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