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清
今年4月7日,是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诞辰一百八十周年纪念日。马相伯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杰出的教育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和宗教界爱国领袖,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他亲手创办了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并兼首任校长,他也是北京辅仁大学创办倡议人。他在“教育富国”思想指导下,毁家兴学,不断寻求救国道路,被公认为“爱国老人”。他培养出了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桢、黄炎培、邵力子、陈寅恪、李叔同、胡敦复等一大批近现代著名人物。他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唤醒国人,却最终在日军侵华时期遗憾去世,没能见到国家的崛起。病重之际,由于忧国忧时,他说道:“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1岁暴走:独闯上海,求学苦读
马相伯是我市胡桥彭塘庙马家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谱名马志德,字斯藏,又字相伯,又名马建常、马良、马绍良,教名若瑟、若石、若瑟斯藏,晚号华封老人。马相伯家世代信奉天主教,从小就接受宗教洗礼,五岁入读私塾。
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一岁的马相伯,一个人离开家乡,独自徒步及搭乘民船,历经11天,来到400余里外的大上海求学,进入徐家汇天主堂开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后改为徐汇公学)读书,继而入小修院、大修院,苦学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同时攻读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他是中国那个时代第一个能熟练运用7国语言的杰出人才。
同治九年(1870年),马相伯获得神学博士衔,成为中国第一个神学博士,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那年,他整30岁,已入而立之年,一肚子的学问,却无处施展。
36岁从政:积极洋务,娴熟外交
光绪二年(1876年),马相伯因自筹白银二千两救济灾民,竟遭到教会幽禁“省过”,其一怒之下遂脱离耶稣会。凭借熟练的7国语言,马相伯追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担任助手和翻译。在见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之后,马相伯深感祖国的技术是如此落后,于是积极投入洋务运动,开始从事外交活动,曾任驻朝政府赞仪、驻日公使参赞、神户领事等职,成为全国著名的洋务活动家及立宪运动的言论领袖。
他先后去过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日本的明治维新,西方的科技之花更让他大开眼界。他深感只有在提倡科学精神,自己兴办实业才能让国富民强,因此屡屡上书朝廷献策,却都似泥牛入海。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舰队覆没,晚清大厦将倾,马相伯投入半生精力的洋务运动也彻底破产。
60岁辞官:毁家兴学,唤醒国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马相伯辞去官职。深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他意识到,办教育,培养人才,才是国家的希望。遂决定毁家兴学,以教育唤醒国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马相伯将自己的所有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全部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自己理想中的“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相伯在上海徐家汇创办震旦学院。震旦,意即国之曙光。此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校具有西欧专科学校性质,收容四方思想不同、派别不同的有志青年,提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信条。同时还有学生自治,尊重教授,允许结社等一大堆当时非常开明的政策,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得知震旦学院创办的消息,梁启超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66岁再建:救国复兴,创校复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耶稣教会意图将震旦大学变为教会学校,并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引起学生不满,集体退学。马相伯看到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竟要变成神学学校,毫不犹豫站在了学生一边,在张謇、严复等名流支持下,再一次另行筹建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取义“复我震旦”和“复兴中华”,并于同年中秋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李登辉任教务长。百年名校复旦大学,就此诞生,也在中国教育史上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相伯前往日本,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后来马相伯又做过北大的校长,也参与了辅仁大学的创办,甚至在任南京第一任市长的时候,因为马相伯已将家产全部捐出办学,连自己的孙女上学都成了问题,门下的学生们见状十分动容,一起募集了万元给马老的孙女,马老接受后却又去资助了女子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马相伯曾代表镇军都督林述庆去上海参加各省军政府筹组联合机构的会议。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成立,马相伯担任外交部长。
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任命马相伯为江苏省都督府外交司长、代理都督、中华民国第一任南京市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96岁捐书:家乡之傲,情系故土
马相伯先生对家乡桑梓情深,热心关爱。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他曾置繁忙公务于一旁,应丹阳县民政长姜证禅之邀,回家乡商谈丹阳建设发展计划。他为家乡提出了改造练湖的详细规划设想,后虽因地方原因未得实施,但他对故乡之挚爱由此可见一斑。上世纪三十年代丹阳旅沪同乡会成立时,他被聘为会董,后又被推为会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6岁高龄的马相伯老人情系故乡,将其在沪的乐善堂藏书8700多册,全部赠给丹阳旅沪同乡会,再由同乡会转赠丹阳县图书馆。图籍中有马相伯出使《高丽日记》1巨册及康有为未刊行的著作数卷等珍贵藏集。
家乡丹阳十分重视马相伯这批宝贵的赠书。赠书运抵丹阳后,地方官绅和旅沪同乡会决定将原有丹阳图书馆扩建为“相伯图书馆”,以表示对马相伯先生的纪念。不幸的是,图书馆尚未开工,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7年12月,日寇侵占丹阳,马相伯辛苦一生累积的藏书,还未来得及开箱即全部化为灰烬。
抗战胜利后,丹阳行政当局准备重建“相伯图书馆”。马相伯的学生及好友于右任、柳亚子、邵力子等积极倡议,李宗仁也表示给予赞助,但终因计划宏伟,经费筹措无方,未能实现。
100岁辗转:国家之光,抗日救亡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已经是91岁高龄的马相伯慷慨激昂发表抗日言论:“噩耗传来,天地变色!国家危难至斯,诚达极巅……虽自顾老迈,亦愿勉励负一部分责任。”并大声疾呼:“愿我国民全体,认定自助者天助,效法义腊厄尔再造日路撒冷(今作耶路撒冷)一手做工,一手拿剑,共赴国难。”他不仅号召“立息内争,共御外侮”,更是亲自卖字参与筹款。他不顾年迈力衰,连续数年通过替人写信、写春联义卖,共筹得10万元,全部捐出支援抗日义勇军。
从1932年11月起,他作演说,写文章,宣传团结抗日,曾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并先后发起组建中国民治促进会、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号召为抗日将士劝募义捐;与章太炎、宋庆龄等人一起声讨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他不顾自身衰颓,多次在民众中和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呼吁社会“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因而被公认为“救国领袖”和“爱国老人”。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于右任急忙向马相伯寻求对策,97岁的马相伯亲笔拟了电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请释中正,一致抗日”。
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爱国“七君子”,马相伯与宋庆龄等人发表宣言,要求立即释放,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营救活动。“七君子”出狱后,前往看望马相伯,鞠躬致谢,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题写“惟公马首是瞻”,表明了马相伯在全国知识界的突出地位和崇高声望。
1937年10月10日,身在华界土山湾的马相伯不惧周围巡逻日军的淫威,大书一幅“还我河山”,交由“救国会”发表。上海租界内各大报纸拿去套红印刷,号外发行。马相伯喊出了民族最强音,这四个大字一天之内便震撼全国。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逼近南京,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纷纷劝说马相伯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在于右任的邀请下,马相伯入滇、蜀,道经越南谅山,因病留居。
1939年4月,适逢他的百岁寿辰,国共两党都发来贺电。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的贺电中,称赞马相伯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在越南谅山亲自撰文回复各界对他的盛情:“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救国重于祝寿,当团结御侮,愿拼老命和爱国人民一道抗日救亡”,又将各方所赠寿仪全部捐给前线将士。
病重之际,马相伯仍忧国情深,发出心声“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939年11月4日,百岁老人马相伯在越南谅山溘然长逝。噩耗传出,举国哀悼。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发唁电:“老人星暗,薄海同悲。遗憾尚多,倭寇未殄。后死有责,誓复同仇……”
1952年,陈毅市长派员会同先生家属去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上海息焉公墓,并举行“反帝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安葬纪念会”。1984年迁墓于宋庆龄陵园,以垂千古。
家乡丹阳人民对马相伯的逝世也表达了无限哀思,在抗战胜利后召开追悼会,追思马相伯伟大而极不平凡的一生。追悼仪式上,邑人共上私谥“文敏先生”,以示崇敬之意,感谢马相伯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结语:马相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他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种种巨变,目睹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他心系国忧民苦、力求自强不息的中华情怀,已化作一个民族永久的记忆。马相伯先生是丹阳的杰出乡贤,也是丹阳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其精神屹立百年惠泽后世,影响了家乡一代又一代人。2016年6月,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马相伯史迹纪念馆也同时开馆。研究会由丹阳天禄眼镜电商有限公司董事长虞瑞泰先生个人出资筹建,由热心于马相伯文化研究、文史整理的专家、学者组成,主要开展对马相伯文化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让世人继承、发扬光大马相伯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进步精神。研究会成立近四年来,在马相伯思想文化学术研究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编辑出版了《马相伯书法选》等书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相伯精神,建设马相伯系列文化工程,研究会还向我市有关方面建议加快推动马相伯故居修缮及相伯图书馆兴建,使之成为大力宣传丹阳,推崇马相伯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造福丹阳人民。这也是我们对爱国老人马相伯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