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党委委员、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史辉金
“县管校聘”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和谐稳定,影响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深入调研论证,201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按照“政策精准、操作规范、稳步推进、力求实效”十六字方针,在全市中小学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县管校聘”改革。
一、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精准实施
近年来,我市以“立德工程、领航工程、青蓝工程、助力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丹阳好老师行动计划”,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明显提升。但是,一些历史因素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也更加突出,影响了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师资配备不合理。我市东部地区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量涌入,部分热点区域学校生源急剧增加,教师缺编。西部茅山老区学校办学规模缩小,教师超编。由于高考政策以及生源的变化,初中学校整体超编,小学普遍缺编,普通高中扩招后教师紧缺、学科教师不对应。
2.评价导向不明确。2009年绩效工资改革和2011年岗位设置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新一轮“平均主义”,绩效考核出现“大锅饭”现象,“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岗位设置“论资排辈”,年轻教师看不到岗位晋升希望。评价导向不合理,造成教师“多劳不能多得,优劳不能优酬”。
二、坚持统筹规划,强化系统推进
“县管校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坚持从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制定一系列文件,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引领,系统推进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分管教育副市长任组长,全面协调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各部门积极推动改革。编制部门批复成立“丹阳市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中心为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负责全市教师人事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强力推进这项改革奠定了组织机构保障。
2.统筹规划打出政策组合拳。我们强化顶层设计,以政府、教育部门的名义出台21个文件,从编制、岗位、流动、竞聘、考核、管理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重构教师资源配置,全面落实校长用人自主权,优化教师竞争上岗流程,细化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教师待岗培训和退出机制,确保“县管校聘”改革稳步推进。
3.分步推进确保改革成效。我市初中超编较多,小学缺编,部分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超编,小学部缺编,因此,我们制定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针,2019年先在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便于富余教师分流,同时做好了小学、幼儿园、高中等学段的县管校聘宣传、编制核定、量化考核等工作,确保2020年全面实施,水到渠成。
三、坚持重点突破,形成高压态势
1.注重理念先行。改革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改变,我们高密度、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把改革理念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强调“县管校聘”改革,不是要淘汰落后的老师,不是要让老师下岗,而是要激励先进,保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适岗竞聘,让每个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施由“单位人”变“系统人”的身份转换。
2.注重氛围营造。我们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县管校聘”工作,赢得绝对支持,主要领导在会上明确指示,任何人不得干扰“县管校聘”改革工作。多轮次分片召开校长和教师代表会议,统一思想,商量对策,探讨细节。让县管校聘形成滚滚长江水,让任何个人在组织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势不可挡。
3.注重制度保障。制定最严的师德规范,为“县管校聘”改革立规矩;制定最严的编制标准,全市各学段统一编制,严格按编制核拨绩效奖和政府考核奖,缺编的按缺编人数增加绩效份额,暂时超编的同比例核减绩效份额;制定最严的工作量要求,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工作量,凡工作量不足的同比扣减个人绩效总额。实施县管校聘后,学校教师之间绩效工资最大差距在2万元以上,校长签订“军令状”,如有营私舞弊或重大失误一律先免职、后处理。聘请法制副校长全程参与,为县管校聘保驾护航。
4.注重工作方法。“县管校聘”改革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都高度关注,我们强调全程纪实,做到“滴水不漏”。所有的工作和活动,无论是教育局,还是学校,都以文件形式下发,体现严肃性、规范性。教职工参加每一次培训和会议,都必须签字确认,确保政策知晓率100%;对活动过程全程录像,随时可以调取。量化考评和现场竞聘结果个人签字,按手印确认。所有的结果现场公布,做到公开公示,接受教职工监督。在评委的确定上,明确规定校长不得担任评委,除指定副校长做组长外,其他人员从人才库中随机抽取。
四、坚持求真务实,凸显改革成效
由于坚持“真改革”,解决“真”问题,我市“县管校聘”改革经过身份转换、编制核定、适岗竞聘、跨校交流等环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教师队伍建设焕发新的活力。
1.有效配置了教师编制和人员。实施县管校聘打通了学段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调节了编制,2019年我市通过两轮竞聘,超编学校分流教师35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转岗到小学部170人,调整超编人员达到522人,减少了编外社会用工人数近400人,盘活了人力资源,为财政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提高了教师整体质量。
2.教师积极主动发展的源动力明显增强。“县管校聘”改革实施后,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作风效能明显好转,出现四“多”、四“少”: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多了,主动承担满工作量的教师多了,主动要求出去流动的教师多了,原后勤岗位教师主动转岗到教学一线的多了;不遵守师德规定的教师少了,不执行“教学五认真”的教师少了,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的教师少了,有事没事请假的教师少了,教育发展充满了正能量。
3.初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县管校聘,给予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干部管理权、绩效分配权。明确中层职数,统一组织中层竞聘,落聘人员不再担任中层,作为普通教师参与学科竞聘,形成了“能上能下”的竞聘体系,经过中层竞聘上岗,全市共有54名中层落聘,有25名教师竞聘中层成功,优化了学校管理队伍。教师经过二轮竞聘,双向选择,适岗竞聘,组织调剂,“能进能出”,全市有2名教师落聘,进入待岗学习程序。
五、重塑评价制度,注重长效管理
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效、扩大成果,我们着力于制度建设,逐步构建长效管理,形成改革常态。
1.制定各学段量化考评细则。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县管校聘改革初见成效后,我们又立即着手制定全市各学段相对统一的量化考核细则,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的师德、工作量、实绩等全面考核细化打分,每学期将考核结果公示后上传到教育局教师管理大数据平台,每一学年考核结果都作为每一位老师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将教师评价结果量化为分数,全市各学段所有学校教师同步考核,教师在学校的排名以及在全市的排序一清二楚,全市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所有教师,每一位教师的状态一目了然。量化考核是对教师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用大数据记录和永久性使用,目的是全方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量化考核细则的制定通过奖分和扣分产生信号,而且这些信号全部是正能量的向导。
2.注重量化考评结果运用。落实《丹阳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量化考评管理结果运用的意见(试行)》,依托教师管理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将量化考评管理结果运用作为适岗竞聘、绩效考核、青年教师“135考核”、拔尖人才管理、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先评优、干部选拔等重要依据。在岗位设置中,彻底打破原来的“论资排辈”,在达到晋升基本条件后,量化考核优秀的教师优先晋升岗位,凡是转岗到后勤、教辅岗位不得再晋升,并且每两年降一级。在职称评定中,淡化论文以及材料要求,量化考核结果占评审分数权重80%,凡不在一线的教师一律不得参加评审。在绩效工资发放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凡转岗到后勤、教辅岗位的教师绩效一律不得超过60%,凡申请照顾一半工作量的教师绩效一律不得超过50%。另外在评先评优、中层竞聘、校级干部选拔等方面,对量化考核排名都有严格要求。这样,让干得多、干得好、量化考核分数高的教师,职称评得快,岗位升得快,绩效拿得多,评先评优、中层竞聘等优先考虑。更重要的是,量化考核结果作为三年后新一轮竞聘岗位的重要依据,教师真正意识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传统的管理调动的是教师的外在积极性,很难持久,量化考核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利益梦想串联起来,调动了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2019年丹阳在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了“县管校聘”改革,2020年将在小学、幼儿园、高中全面实施,我们将顶层设计、系统实施,真正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勇者先”的良好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