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年味变淡?

核心提示: 笔者不禁追问,年味淡了,到底缘何淡了?果真是因为禁放烟花爆竹吗?答案绝非如此。

卜小东

u=2272605647,1944754482&fm=26&gp=0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南宋时期辛弃疾描述的百姓欢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是文学作品里关于烟花的极为唯美的描述。

然而,在全世界极力呼吁低碳生活的当今,在举国倡导环境保护的今日,烟花已经渐渐地淡化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规定,明确禁放烟花,文明过节。对此,有些人心生惆怅,过惯了硫磺味弥漫的春节,突然间少了这些制造节日气氛的声响和电光,人们似乎颇为不适,愈发感慨年味之淡。

笔者不禁追问,年味淡了,到底缘何淡了?果真是因为禁放烟花爆竹吗?答案绝非如此。

事实上,每一代人,随着年岁的增长,都会发出“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慨。因此,所谓的年味变淡这种心理感受,不仅仅存在于当今这个时代,似乎是贯穿在人类发展的始终。年味变淡的根源何在?

其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越是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每一个人长大成人之后,和孩提时期相比,想必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仅是一个半个层次。几十年之前的春节,和几十年之后的春节,必然不同。以前物质匮乏,劳作一年,才能在春节这一天吃上一顿像样的饭食,因此,这样的春节,浓缩了一年的期盼,在任何人心中都将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而几十年后,物质丰富,用老人家的话来讲,似乎天天都在过年,于是,等到真正的春节这一天,似乎在物质上和平日区别不大。这样一来,年味在人们的感受中,自然不如几十年之前那般浓烈。况且,经济匮乏时期,人们储备年货确实需要忙碌一番,全家人的吃穿用度,要从进入腊月便开始赶集场,备年货,在这番忙碌中,人们辛苦并体验着奔波中涌荡起的年味。而现在,生活所需,春节之用,每一样物品触手可及,少了奔波之苦,也似乎少了那一层年味。

其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几十年之前的春节,人们基本还是秉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可言,只有在年关将近之时,听闻哪个村镇搭台请戏班子唱戏,便顶风冒雪前往观看。积攒了一年的精神企盼,在那样几个难得的时刻得到满足,自然兴高采烈,兴致盎然。而当今,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越来越高,精神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随处可见的文化表演,处处开展的音乐会,荧屏上让人开怀的趣味表演,网络端时时更新的热点栏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娱乐从年头到年尾,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谁还会翘首盼望着过年的一点戏剧表演?

其三,个人自身阅历增加。高铁发展,航空进步,似乎瞬间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前人们观念中的远隔千里,到现在变成了朝发夕至;从前人们印象中的异国他乡,到现在变成了比邻而居。天南海北,现在已经并非遥不可及,领略异域风情,也似乎变得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普通百姓的足迹,遍布国内国外,江南塞北。随着视野的扩展,阅历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每一天都精彩纷呈,经历了沧海,惯看了巫山,于是,印象中的春节似乎也不再那么浓墨重彩,引人期待了。

在每一个人的认知里,年味似乎确实是变淡了,然而,透过这番变化,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时代的发展,这变化,并不是区区烟花爆竹所改变的。

年味变淡了?确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无论心理感受何等失落,炎黄子孙心中所系的对团圆的期盼却是始终不改的。年关将近,有一个温暖的“家”在等我,有一份“团圆”待我加入,这便足矣。春节的烟花?年味的惆怅?就让它们停留在记忆深处吧。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