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聚焦热点问题建嘉言献良策

核心提示: 乡村闲置资源如何盘活?现代农业园区如何建?“放管服”改革如何深化?大运河“丹阳样本”怎么建?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困局如何破?……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了大量一线的走访调查,并在深入思考、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解难题、促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强、实用性佳的意见和建议。

诤言商大事 寸心系民生

政协委员聚焦热点问题建嘉言献良策

本报记者 陈静 蒋玉 丽娜 丽萍

乡村闲置资源如何盘活?现代农业园区如何建?“放管服”改革如何深化?大运河“丹阳样本”怎么建?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困局如何破?……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了大量一线的走访调查,并在深入思考、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解难题、促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强、实用性佳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

2015年起,我市推行“放管服”改革,聚焦“痛点”、瞄准“堵点”,通过“2320”改革、“不见面审批”等做法,简化了办事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改革在推进过程中,突出‘放’和‘服’,对于‘管’还需加大力度。”市政协委员、云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曹金辉表示,在全市“放管服”改革中,要更大力度、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如何更大力度、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曹金辉表示,应转变观念,强化“放管并重、寓管于服”的监管理念,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在服务的同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清理“死角”“盲区”,有效排除非法集资等隐患,减少末端处罚,将问题解决于未然。同时,应立足实际,强化“乡镇预警、部门出击”的监管机制,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要以“强镇扩权”为导向,在权力下放的同时,也要分层分类下放监管权限,进一步明确部门和镇区的权责,划清权力边界,并探索建立部门联络员、派驻员制度,定期定点驻扎基层。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政协云阳街道委员活动小组在调研后认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应依托网格,强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建议以乡镇网格化建设为依托,把安全生产、环保、市场管理、城市管理等主要监管事项的关口移到网格上,真正把相关监管事项统一到“一张网”。另外,可借助数据,强化“上下联动、共建共治”的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全市范围内“互联网+”“双公示”等平台的数据融合工作,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

“‘放管服’改革永远在路上。”曹金辉表示,当前,我市要在强调“放”的同时更加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做到放管结合、宽进严管,创造良好市场秩序,为改善全市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接东部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长三角区域战略定位明确我省要发挥制造业发达的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丹阳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百强县和工贸名城,如何吸引东部地区企业产业转移到我市扎根,提升我市经济体量,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丹阳在长三角中心城市中地理位置独特,作为制造业基地,丹阳拥有制造业企业近两万家,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与东部地区产业配套融合度高,是东部产业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之一。”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认为,对接东部产业转移,首先,要充分研究上海等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哪些行业属于其产业转移范围。其次,要分析哪些行业、哪些企业是能够与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吻合的,与我市产业结构联系密切的,对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有帮助的,转移过来后我市能够提供必须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熟练技术工人、产品配套等。另外,要分析南通等地出台的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政策,再对比我市现有的政策,检讨不足,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从2018年起连续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政策,重点招引规模企业来我市投资,在共建研发机构方面也与北航、北理工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今年更是通过了三区三园规划定位。”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主委、市司法局局长段建强认为,我市还应针对上海等东部地区企业出台产业转移的专门政策,并鼓励迁入企业与我市传统产业深度合作、并购重组,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整合现有乡镇招商专业人员,成立一支专门对上海招商的队伍,同时还要成立一支队伍,专门研究南通海门等与我市对沪招引存在竞争的城市的政策,为一线招商人员提供政策支援。”委员们建议。

当前,我市放管服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已从“3550”往“2330”迈进。“我市还必须全面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推行‘一窗通办’新模式,进一步打造优异的营商环境,使得丹阳成为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

盘活闲置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市在镇村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补短、乡村文明倡导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上,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的委员们认为还应加大整合、创新和挖掘力度,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房屋老旧失修、耕地用途改变”“镇村‘七站八所’等公有资产因历史遗留问题和供需矛盾,权责不明导致大多数资产长期缺管或者管理不当,价值缩水”,面对这些问题,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的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依据村庄规模、空心率、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市政条件等对村庄进行整治分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空闲住宅。

此外,针对较多权责不清的闲置资产,建议市镇村及部门在掌握准确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政策,复杂问题简单化;重视历史文化遗址和古民居、古街区的保护,打造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增强美丽乡村文化内涵;注重软件建设,植入民俗体验、农耕文化、庙会活动和文人写真等业态,引人造势,下好乡村旅游这盘棋。

市政协常委、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展示馆馆长王婷表示,美丽乡村是生态和宜居的代名词,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统筹考虑区位、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特点和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的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模式,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才能真正将丹阳的闲置资源变废为宝,将丹阳的“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路径的必然方向。经多年发展,我市逐步建成了3个省级重点园区、5个镇江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特色。市政协委员、司徒镇党委副书记张西雅在代表政协司徒镇委员活动小组发言时直言:“总体而言,我市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特别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她认为,我市应把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前景广阔,市镇两级应该予以重视,并明确相关部门推进。”“要突出规划引领,根据我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生产特点,对全市园区进行高标准规划和科学布局。”委员们一致建议,我市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按功能和特色对园区进行划分和整合,避免产业重叠导致的重复竞争,着重打造1~2个重点示范园区,突出西北部丘陵生态特色农业区与东南部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区;以市场为导向,走品牌发展之路,坚持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全链条多业态的发展路径,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制定起点高、科学性强、结构合理的园区规划方案,同时协调好园区用地与全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确保园区重点项目的实施。

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项目的支撑。张西雅表示,我市要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招商,力争招引落地一批大项目、优质项目,为园区发展提高新的强劲动能;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此外,她还建议加大对龙头企业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强化农业培训、科技展示、种苗繁育等公共服务。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人才最大的载体是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和集聚,也利于实现民企高质量发展。近年各大城市纷纷上演“抢人才大战”,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长江三角洲中心区人才流动竞争将更趋激烈。而我市多数民企在招人、用人、留人方面尚未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孔雀东南飞”现象比较严重。

“企业文化在留住人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上我市多数民企企业文化建设可谓零投入、零人管、零效果,普遍尚未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部分企业为防止工人跳槽或加薪要求不支持其报考高技能人才,技术蓝领的自我提升空间有限。另外企业用才普遍不想花成本、耗时间,与职教院校、高校合作意识淡薄。”“我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人才保障服务标准,民企留才环境总体不尽如人意,与苏南发达地区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当前我市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困局,市政协经科委财贸组的委员们建议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人才强企理念,将优秀人才视作民企的立足之本;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让人才与产业对接,引进适用的人才。要将人才放在刚性的尺子中进行衡量,不以地域、新旧区分,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以成果论英雄,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保障标准。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委员们还建议我市要推动企业精心打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增强人才储备意识。“促进企业围绕打造我市特色产业基地,加强校地联合、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向产业项目集聚。注重引进职校优秀技工,积极支持举办职业教育,深化与丹阳职业中专的交流,扩大与南师大中北学院的合作,不断增强企业人才储备。”此外,政府要帮助企业当好人才的“保姆”,通过提供优质学校、医院、住房等办法,解决人才子女入学、父母养老、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同时,企业要通过岗位报酬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社会保障福利等,增强人才的成就感,让丹阳成为人才聚集“强磁场”。

坚持市场化导向,提高中介服务能力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各项改革都进入“深水区”,到了动真碰硬的关键时刻。因此,加快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建设,切实提高中介市场化水平,不断增强中介服务的透明度,对于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动、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中介服务改革,就是要切断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的依附关系。”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席夏炜指出,对于牵涉到核心关键的审批事项,“红中介”有演变成“灰中介”的趋势,不少企业对这些利益关联的事项是敢怒不敢言。同时,市工商联在走访调研时发现,我市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设置过高,部门对中介服务规范重视不够,中介服务监管还不到位。

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夏炜认为,我市要切断利益链条,明确中介服务的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营造公平的环境;拆除中介机构准入堡垒,搭建平等竞争平台,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为市场提高优质服务;逐步完善我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的名录库,打破部分中介机构垄断经营,有效整治“散、小、暗、乱”的“灰中介”;组织各行政部门对中介机构服务时限、服务收费、服务质量等开展信用登记考核,评定等级,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我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良性运行。

传承运河历史文脉,构建大运河“丹阳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民盟丹阳委员会的委员们认为,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丹阳段的建设,事关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大局。

“目前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不够,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尚未理清。”“大运河丹阳段水网密集、人口稠密,生态资源本底较为敏感脆弱。遗产保护与交通、水利、能源、城乡等发展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丹阳段建设,“我们必须要通盘考虑、充分利用,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充分展示丹阳在沪宁线上工贸名城和文化名城的靓丽身影。”委员们建议,要以水资源与水文化保护为重点,通过提升运河沿线地区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城区及乡镇截污管网更新与建设;健全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理机制,将船舶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纳入城市环卫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航运设施,推动传统“船流”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拓展“黄金水道”功能等,提升河道水系综合利用水平。

其次,要梳理丹阳运河文化资源。通过调研丹阳区域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设计具有丹阳特色的运河文化标识,摸清“文化家底”;要将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摆上文化、地方志、档案工作的重要议程,提升运河文化的引领力;要推进运河文化展示场馆建设工程,创作一批运河主题文艺精品,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水利风景区和水美乡村,打造一批水生态文化地标,展示水风景魅力,讲好水文化故事,传播水生态价值。同时要借助眼镜小镇、工业遗存、云阳大桥建设,重点打造文化馆、丹剧传播中心等场馆,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将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使大运河成为丹阳的“文化艺术长廊”。

推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生活

截至2018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21.44万人,占总数的26.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远远高于全国的17.8%和全省的23.03%,已进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市政协教卫文史委医卫组的委员们认为,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脱离了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熟悉的工作环境,难免产生失落感和对个人价值的困惑,需要全社会关注、关爱。

目前,我市城乡有老年文化业余团队近280支,市区休闲广场、公园等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阵地;有6个涉老体育社团,打造了各自的体育健身活动品牌;市老年大学贴近老年,因需施教,现有90多个班、3800名学员,深受老年人亲睐。但就全市而言,大多老年人文体活动状况还是堪忧,其直接的原因是适合老年人文体活动阵地的严重不足。为此,市政协教卫文史委医卫组建议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针对老年人对文体活动的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延伸、辐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的功能,在具备条件的镇(街道)开设老年大学分校,或者设置教学点,进一步拓展基层的老年活动阵地;充分整合现有的文化体育阵地资源,对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配置不尽合理的,由政府出面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要与村居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协同配套,不断提升综合条件,提高场所的便捷性和利用率,逐步打通老年文体活动阵地的“最后一公里”。

“老有所乐”,是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体现。市政协常委、市红十字会会长谢丰羽表示,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注重推进老年人文体阵地建设,让“老有所乐”走进现实,真正把习总书记对老年人的牵挂成为丹阳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