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董国良
走进珥陵镇大施村中史春照的生态园,挖掘机正在池塘中施工,一个被绿水环绕着的生态园颇具规模,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见到史春照时,史春照一身泥斑,灰头土脸,和工人一起下塘干活,不喊苦不喊累,农民出身的他始终保持那份农民的淳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0多岁的史春照曾是大施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多年前,他离开家乡,只身北上,从泥瓦工一步步打拼,最后成为2000人团队的老板,并召集了一批丹阳的工人北上打工,人数最多时有800多人,给他们提供了相对高薪的工作机会。
“要想富,先修路”,回望自己从珥陵镇大施村走出来的人生路,平坦顺遂,而家乡的路却依旧泥泞坑洼。2007年前后,史春照出资5万余元为大施村翻修两条村路,重新平铺土基,铺浇石子。“如果在外挣钱了却不为家乡做点贡献,心里是会非常愧疚的。”
10年前,史春照离开妻子和女儿,携千万资金跳回“农门”建设家乡,独自在家乡的土地上打拼,在废弃的农场上倾注自己的理想和对家乡的热爱。
面对着充满生机的鱼塘,史春照却叹了口气,他告诉记者:“单纯经营鱼塘,靠养殖业盈利并不是我当初所设想的,养殖业谁都可以搞,我更希望从北京来到家乡是能够贡献自己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2010年,在我市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回乡投资创业的浪潮下,他毅然放下现有的一切,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
当时他准备在村南承包200多亩土地,建造休闲农庄;并设想分为两期工程,做成休闲、养殖、观光于一体的“世外桃源”。他说:“我们村里人除了种地外,要靠外出打工才能增加收入。我回村里投资水产,建设农业生态园,希望通过基地用工,让一部分村民不用再外出奔波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
可是,随后的几年间,史春照的计划逐渐化为泡影,不得不暂时转为渔业养殖。一时的挫折并没有让史春照气馁,近两年,史春照打算利用现有的房屋开办一个养老院,为村上的老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夕阳西下,深秋的寒意愈加浓重,基地内的挖掘机仍然在热火朝天地翻挖鱼塘。史春照静静地看着作业现场,背影显得落寞又孤单。妻女远在北京。无时无刻不在劝他回北京,在陪同记者回去的路上,史春照袒露内心:“离开北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要扎根于此,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不后悔且满怀希望,就像熬过寒冷冬天后的春暖花开,一定是美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