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教育惩戒权——
“戒尺回归课堂”引发家长热议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记者 马骏)每所学校都会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到底能不能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为好?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首次明确了教育惩戒权,表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情形,可采取点名批评、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面壁反省等方式当场进行教育惩戒。同时还划定了教师管理和惩戒学生的界限,对惩戒手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与分级。
《规则》中指出,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
《规则》也提出了禁止情形: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辱骂或者以带有歧视、侮辱的言行贬损等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个人或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因个人情绪或者好恶,恣意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惩戒;其他侵害学生基本权利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这一消息立刻在我市广大学生家长中引发热议。学生犯了错,教师该不该小施惩戒?家长们意见不一,有支持,也有反对。
支持派:
老师该管就得管,家长也需积极配合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支持把惩戒权还给老师,因为这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他们认为,适当地通过惩戒来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家长表示,这些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变得小心翼翼,遇到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敢管,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孩子还小,矫正起来相对容易,老师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及时教育适当惩戒,督促孩子改正,避免以后酿成大错,是好事,“老师进行惩戒,也是担心不良行为会误了孩子的前程。”
与李先生持同样观点的吴女士表示,“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如果没有树立威严,是很难去引导学生的,“缺乏管理,学生会我行我素,学不到知识,也学不会做人。”吴女士谈到,自己小时候作业没做会被老师打戒尺,那时候懂得“怕”老师,尊重老师,现在很多孩子的敬畏之心慢慢缺失了。一些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很大问题,行为失范屡屡发生,“缺少严厉管教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象。”
反对派:
惩戒尺度是个问题,推广需谨慎
不过,同样也有部分家长反对教师拥有惩戒权,并对惩戒权的实施过程产生了质疑。家长何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孩子的家长,如何知晓老师的惩戒是否合理?如何知晓孩子犯错时老师是出于教育还是泄愤?”
“适当惩戒”的尺度问题也是许多网友反对的理由。家长徐先生认为,在教学压力下,学生与老师难免会产生矛盾,如果给老师惩戒的权力,是否会让部分脾气急躁的老师惩戒“过火”,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还得细致商榷。他表示,权威不等于惩戒,学生要学好,还得他们自愿。“为什么必须惩戒?教育难道不是用爱来实现吗?”徐先生说。
观察派:
惩罚不是目的,教育应有良方
一些家长认为,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创新管理模式,而不是用过去的模式管理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严厉的惩戒。”一位家长如是说。
还有家长建议把惩戒权交给相关机构,而不是直接交给老师。老师可以提出惩戒的要求,具体实施由相关机构来进行,这样既可以警醒孩子,也能让老师远离情绪黑洞,专心教学。
在采访中,一些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教育部出台这个惩戒的规定,未必能够改变一些教师“不敢管”的现状。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心头肉,父母尚且不舍得打骂,怎么会允许老师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惩戒孩子呢?所以家长这一关就很难过得去。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那些极端不遵守校纪班规的学生来说,他们目中无人、毫无忌惮,如果以现在的惩戒标准,只能用尺子拍打两下手心,对他们惩戒太轻,反而让这些学生觉得无所谓,下次继续在课堂上捣乱和犯错的概率还会增加。所以,惩戒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不能指望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就能把“熊孩子”管好,同时,家长也不能因此“一推了之”,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管束教育也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