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美丽文明丹阳城。
记者 萧也平 摄
2017年11月14日,丹阳被中央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50个县级市(县)之一。当年,丹阳从全国2000多个县级城市、161个县级提名城市中脱颖而出,以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当选首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这是丹阳在不断追求城市发展新高度的道路上,获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就。在丹阳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两周年之际,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创建文明城市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城市——美丽绽放
走在丹阳大街小巷,这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干净整洁,交通规范有序,人们谦让平和……每一个细节都展示着城市所绽放的文明形象。
一大早,家住华南新村的吴新瑞,像往常一样起床后在小区散步。“现在小区干净漂亮,住在这样的社区整个人都身心舒畅,以前真是不敢想。”说起最近几年社区的变化,他如数家珍:道路修整了、路灯更亮了、停车不难了……
海会新村一直都是个“问题”小区,由于建成时间久,基础设施老旧,环境卫生较差,以前存在垃圾外溢、楼道内外堆放杂物等问题。而记者走访时看到,如今小区地面干净,楼道内外堆放的杂物也没了踪影。小区居民告诉记者,社区居委会经常组织人员来小区进行大清扫,把陈年杂物垃圾全部清出小区。
上午10点,记者在复兴路上观察了半个小时后发现,路边临停泊位内的车辆进进出出,很多车主在办完事后立刻驾车离开,泊位的周转率与之前相比明显改善。从金鹰商场购物出来的市民吴芯进入自己的车内,掏出手机打开“丹阳行”APP,短短一分钟就付费成功,智能停车让她感受到了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生活。
小小“菜篮子”,连接大民生。当记者走进开发区的新欣市场、大润发智慧菜场、百花园市场发现,在宽敞明亮的菜市场里,摊位整齐划一、摆放有序,地面格外洁净,就像超市一样干净整洁,蔬菜、水产均“规规矩矩”地摆放在各自的经营区域内……这样的“景观”,既印证着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的可喜变化,也反映出我市整合力量、多方联动的农贸市场整治思路取得了成效。创文以来,我市于去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强丹阳市农贸市场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在场内管理上,在市场服务中心下成立丹阳市农贸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内管理专职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建成区所有农贸市场的长效管理方案并按标准化管理的要求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丹阳市农贸市场长效管理领导小组》《丹阳市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奖惩办法》《丹阳市农贸市场公用设施维修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建成区农贸市场划分》等补充文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记者走访麻巷门、东门外大街、白云街、水关路等多条小街巷,发现这些街道卫生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马路上,环卫工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沿路垃圾箱清洗一新,路面几乎看不见垃圾落地……“说真的,现在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了,大家都不随手扔垃圾,给我们日常保洁‘减负’不少。”新民中路段的保洁王阿姨说。这两年,围绕城市保洁,我市实行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定岗定责,全方位、全天候、高标准、持之以恒抓好环境卫生,防止脏乱差反弹,推动创文成果巩固常态化。对辖区所有区域进行定期排查,尤其是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管理薄弱环节,对发现的卫生死角和积存的垃圾,迅速组织清理,做到发现一处、清理一处、洁净一处。
对于城市环境的变化,“老丹阳”周庆丰感触也很深。大运河风光带变靓了、老旧小区环境改善了、马路市场进厅升级了、农贸市场更清爽了、道路四通八达了……这一切让他充分感受到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言行——优雅你我
培育和践行城市文明,不仅需要信仰深深扎根沃土,更需要将实践化言于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凝聚社会正能量。
“帮忙看看,我可以兑换个什么礼品?”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村民丁月娥来到村广场的“文明银行”积分兑换处,在登记簿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并签字确认后,从负责积分兑换的丁建中手里接过一把雨伞,开心地笑了。“‘文明银行’积分管理,其实就是把文明行为进行了量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再通过实物兑换奖励,可有效引导居民的文明行为,逐渐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弘扬社会正能量。今年初,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云平台“文明银行”管理系统在访仙镇红光村鸾集翔自然村进行试点建设。在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筛选设定了5大类、60项文明行为细则实现积分管理,其中有46条加分项、14条减分项。
斑马线上,你是否被礼让过?记者在西门朝阳桥附近看到,在无信号灯的斑马线处,车辆自觉礼让行人。如今,细心的市民纷纷发现,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为常态,成为一座城市中的靓丽风景线,市民的交通弊端正在慢慢地被修正。
近日,齐梁义工社志愿者为辖区空巢失独老人发放保暖内衣,给云阳街道横塘村、珥陵镇云林村等多地空巢失独老人过生日;新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全村100余名80岁以上的老人摆起了“孝心宴”;华南新村社区志愿者定期对小区环境开展大扫除;市融媒体中心新闻志愿者走进老年大学送健康讲座……这两年,我市各志愿团体组织开展“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清洁”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群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深入基层,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了文明祥和的氛围。那一抹抹“志愿红”成为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
两年来,我市坚持“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了从“人知人晓”到“人信人守”的转变。通过常态化开展“丹阳好人”“最美退役军人”“丹阳慈善奖”“十星级文明户”、争创“优质效能服务单位、科室、标兵”评选、“丹阳最美警察”、教育局“榜样的力量”先进人物、“最美家庭”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形成了一批不同岗位、特色鲜明的道德模范群体,让全市上下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形成了常态。
如今,文明行路、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停车,不乱扔、乱吐、乱贴、乱画,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均已成为丹阳市民的自觉行动。
和谐——幸福之果
山清水秀天蓝,宜居宜业宜游。这两年,我市坚持“文明创建为民惠民”理念,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公园景区、市政设施等建设与改造速度,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高标准设计与立体包装,打造幸福和谐的人居环境。
每逢周末,我市各大公园内都是一片热闹景象,许多市民携着一家老小前来游玩,草坪上支起一顶顶小帐篷,公园内的游乐场所更是成了小朋友们的乐园。这几年,随着居住人口密度的攀升和土地资源的收紧,我市却在中心城区挤出商业价值可观的“宝地”,新建和改扩建了万善公园、人民公园、丹凤公园3个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肺”,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说起创文带来的变化,家住云阳小区的王锁娣竖起大拇指说,创文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区的“小菜园”不见了。以前,她家楼后的“小菜园”引来了很多蚊子、苍蝇,还有邻里因为种菜争地方而伤了和气。如今,“小菜园”变绿地和花坛,看到的是处处干净、有绿地、有鲜花,比着种菜的人没有了,比着种花的人越来越多了,邻里矛盾越来越少了,温暖的事儿越来越多了。“好人越来越多了,人美社会才能更美。”她说,创文,让社区更像一个“家”,让邻里更像“亲人”,居民们看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大家在享受、在参与,互相带动让创文深入人心,这就是幸福。
“让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城市治安的巨大进步;二是城市文明氛围更加浓郁;三是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明显。”市民曹林说,五六年前的丹阳,无论逛街或坐公交,一定要提防着小偷小贼。而通过“平安丹阳”建设,现在城市的治安状况非常令人满意。她说,就她本人而言,已经好多年没有被偷过东西了;有时候夜里坐出租车,会遇到女司机,“的姐”都说现在丹阳治安很好。“只有平安了,才谈得上文明和幸福,所以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关键。”
文明,随处可见,原来随处抽烟、乱扔烟头的现象少了,公交车上让座现象越来越多,排队上车、购物、礼让他人越来越成为“时尚”。所有的和谐叠加起来,就会酝酿出丹阳人的幸福感。
文明在路上,他们有话说
“路灯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担负着在夜间为人们带来光明的重任。”市城管局市容科顾文杰说,近年来,市路灯所对城市照明设施进行了全面清理,并解决了部分地区无路灯、路灯损坏的问题,希望广大市民爱惜照明设施,为城市留住光明。
“城市环境不能‘先污染后治理’,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市生态环境局宣传科徐卫斌表示,深化文明创建的主体是市民、根子在市民、成功在市民,受益的同样是市民。同一片蓝天下,希望大家一起保护环境。
市交警大队许建彪说:“交通事故十有八九都是由于不文明交通行为引发的,每个市民是否文明出行,关系到交通是否有序、畅通、安全。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遵守交通文明,积极参与文明创建。”
文明创建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从“外求”到“内修”,从“外治”到“内炼”,在向更高层次文明城市跃升的路上,丹阳越走越稳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