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

核心提示: 自从接触了第一本课外书,我似乎就上了瘾,对同学的课外书垂涎三尺,经常厚着脸皮、千方百计地向本校同学借阅课外书,短短一学期,我就借阅了高尔基的《童年》、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陈登科的《淮河边上的儿女》等名家名著。

■朱香文

记得十六岁那年,我如获至宝地从同学那里借来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书名叫《绿野仙踪》,书中的内容我已模糊不清,只记得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此书太精彩了,一点也不像教科书那般枯燥、呆板、乏味,我既兴奋又激动,如饥似渴、通宵达旦地一口气把书看完。第二天,眼睛肿胀充血,布满了血丝,上课时也注意力不集中,整整一天都昏昏欲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答非所问,颠三倒四,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最后惹怒了班主任,被罚贴着后墙站立。

自从接触了第一本课外书,我似乎就上了瘾,对同学的课外书垂涎三尺,经常厚着脸皮、千方百计地向本校同学借阅课外书,短短一学期,我就借阅了高尔基的《童年》、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陈登科的《淮河边上的儿女》等名家名著。通过作者简介,我发现:有很多大作家基本上都没上过大学,有的仅仅只有初小和高小文化程度,但他们通过刻苦自学,也一样成了文坛的骄子。我内心的文学梦在阅读中开始涌动翻滚——当一名作家,成了我当时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转,分田到户,振兴乡镇工业,农民富裕了,手头也不再拮据,并且有了积余存款。这时我也经常不间断从父母那里得到零花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过个十天半月,等我攒够了一本书的零花钱,便跑到小镇刚开放的新华书店,将心仪已久的文学名著买回家,然后就着昏黄的灯光,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一口气将书读完,一周后再拿出来,重新翻阅。

书看得多了,心里便有许多话在翻江倒海,奔腾汹涌;它们仿佛芒刺在喉,令人不吐不快。

没有草稿纸,我便在书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作品”,散文、小说、诗歌、新闻通讯,各种体裁,我都在写,都在尝试,我试着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投寄到地方电台、报社,结果,除了几篇新闻通讯被县广播站录用,其他作品都被编辑“枪毙”,如泥牛过海,沉入海底,杳无音信。

1996年,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后,我被卷进了城市繁华、商海打拼的浪潮之中,追求和理想也随之开始动摇,人也变得心浮气躁,再也静不下心来看书写作,在资金积累中,忙于奔波;在财富聚积中,暗自狂喜。什么文学梦、作家梦统统被抛置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二十年后,人到中年的我,经过打拼历练,已身心疲惫,那颗倦鸟归巢之心又重新返璞归真,我重拾起年轻时的作家梦,同时也为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扼腕痛惜。岁月不饶人,现在我虽未风烛残年,但视力、记忆已不如从前,有时书看到一半,前面的内容就忘记一半。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写写画画品品读读,比起那些吃喝玩乐、虚掷年华的日子,应该更充实,更具品味,最起码,我的后半生不会因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而变得庸庸常常、碌碌无为。

现在网上有一句流行语:请抓住青春的尾巴,莫让人生像条狗!是的,到了我这般年纪,青春的尾巴早已经远离;即便我抓不住青春的尾巴,但是总不至于就这样心甘情愿地做条狗吧。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