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郡玉
走进雨禾家庭农场,记者看到的并不是连片的水塘,而是一个接一个的蓝色罐体。池塘中放大罐,这是为什么?“养鱼!”农场负责人茅建俊笑意满满地介绍。为什么不在池塘放养,而要让这么多鱼“缩”在一个桶里呢?面对记者的疑惑,茅建俊解释道:这就好比将圈养家禽,分几个笼舍,将原本放养山林的家禽容纳进来,这样在喂食、供氧等方面比普通大塘养殖更具可控性。
司徒镇的雨禾家庭农场是我省首个圈养式水产养殖试验示范点,据介绍,“水产养殖水循环处理系统”虽然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但就目前系统运转的情况来看,整体效益非常可观;从鱼塘生态环境来看,整体水质有了极大的改观,做到了生态绿色养殖。
茅建俊介绍,该系统是他所在的佳吉渔业合作社与华中农大水产学院合作对接的一套新型养殖设备,又被称为“池塘工程化养殖系统”。结构上,用四个养殖桶与一个吸水装置相配套,形成“水桶上半部分养殖水产、下半部分沉积残饵粪便、吸水装置处理沉积垃圾、终端净化水质再回放池塘”的半自动循环养殖模式,做到残饵粪便不留塘,减轻或彻底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原来,大塘养殖在投喂量大、富营养化时会产生蓝藻,形成一团一团的黑水。而在使用圈养模式后,可以通过吸水的装置,将粪便和残饵,吸到岸上的吸水装置中,净化到回池,沉淀下来的粪便和残饵会储存起来用作有机肥。这样不仅做到了生态绿色养殖,在养殖效益上也不输普通大塘养殖。“圈养模式能做到多品种养殖,充分利用养殖桶的独立性,产量十分可观,并且其余的水塘面积还可以作为净化塘,养点花布鲢、水草或者浮游植物,对于净化水质十分有利。”
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长刘建华对该系统表示赞赏:“罐体养殖的鱼类品质好,对环境污染小,在做到生态养殖的同时,还能提高养殖品的成活率和商品质量,是我市目前渔业养殖中的突出亮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