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和
近日由孩子驾车返回老家,行驶至访仙西家桥后,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通老家村口,我与来去熟悉的村民打着招呼,在一张张笑脸中感受到他们流露出的幸福感。此时,我的内心也甚感高兴。6年前,为修这条水泥路,我和夫人各捐款1000元,故每当走在这条回乡的老路上时,内心总会涌出一股子成就感。此时,这家乡老路和记忆中的往事,牵引着我的情思。
1979年,我在后巷新华中学任教,夫人在后勤处工作。每到周末,夫人及两个幼小的孩子便坐在我的长征牌自行车上返家。每当驶进这条家乡老路时,只见一条一米宽的土路,坑坑洼洼、曲曲折折,车辆通过时,总是尘土飞扬。据村民们说,若下雨后,地面就和起了稀烂泥,来往行人都跚跚跳跳地艰难行走在这泥泞路上。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乡村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为使百姓行走方便,由大队和生产队出资将这条土路改造成了碎石子路。直至2013年,又由集体和个人联合出资将此条碎石子路改造为水泥路,且延伸到各家各户门口,告别了下雨再走泥泞路的历史。
如今,路平坦宽阔了,住房宽敞了,但老家却早已没有了那时的热闹。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中、青年们多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多是年迈老爷老太或身体有病之人,他们在家门口、村头眺望着通向城市的那头能走来一个个远游归村、归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