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场合我都说,有两本书对我的成长弥足珍贵。一本是江苏版《少年文艺》,一本是《小说选刊》。前者是小学初中读的,后者是上高中时候读的。两者是承接关系,从时间上、阅读能力上体现出我阅读的演变与发展。两本刊物现在还有,但对我而言,《少年文艺》带着清新书香留在了记忆中。《小说选刊》这座曾经我仰望的高山,在我攀登上去后,心里涌起复杂滋味。如今,要挑选一本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我选择《少年文艺》。
少时家里境况,我曾用这样一句话描述:我和弟弟中午放学回到家,将一锅水烧开,然后眼巴巴等父亲赶回出去借米。那时家境贫寒,母亲生病治疗多年后去世。失母与经济困境每天锤击着我们兄弟。穷到如此,父亲神奇地为我们连年订阅了《少年文艺》。这本书似仙子,闯进了我们兄弟的贫寒生活。到每月杂志到来的日子,我们兄弟眼睛会盯着父亲领着人造皮革包回家,迫切等待他将包打开,取出新一期《少年文艺》。当初眼神里是渴望,如今写这段文字,眼睛里是眼泪。父亲的不易,那时全然看不见。拿到新书,我们兄弟轮流读。有次来了新的一期,封面用了未曾见过的塑封,心痒痒起来。还没做完作业就偷偷阅读,被父亲发现。父亲大怒,撕掉了书。过后,父亲将书再拿给我们时,撕损的页面已被他一一贴好。想到这本书,我就想起少时我们父子三人过日子的情形。这记忆带了感情。
此外,这本书还有让我大声赞美之处。
首先,它带给我女性的细腻善良的慰藉。母亲去世时,我十一岁、弟弟八岁。生活中没有母亲的呵护,日子像干涸的土地,龟裂着在烈日下暴晒。而这本刊物上,活跃着一批女作家。黄蓓佳、程玮、周少芬……我至今还能如数家珍道来。这些女性作家写的故事,带着温润的细腻气息,春风化雨般滋润我们。读她们的作品,犹如睡在床上听母亲讲故事。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我的母亲,用女作家的短篇小说,引导我们要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其次,它提高了我和弟弟的写作能力。经过长久阅读之后的潜移默化熏陶,在读初中时,县里组织作文比赛,我拿了初三组的第一名,弟弟拿了初一组的第一名。长大后,在外营生,我与弟弟都是靠文字。特别是我,短于社交,喜爱闷头作文。但为此交到了好友,遇到了恩师,这些已能让我改变生活。追根溯源,我要感谢这本杂志。
第三,它是我阅读与写作的奠基石。这本杂志,引导我往文学的路上走,在我告别它后走进《小说选刊》的世界,读到了莫言、张贤亮、贾平凹等一代大师的中短篇作品。眼界被进一步撑大,随后阅读面越来越广。从文学引导与启蒙来说,《少年文艺》很成功,没有说教,用一篇篇有情感温度、体现真善美的小说,耐心地让我看文学之花次第开放,让年少的我眼里闪出亮晶晶的光芒。
年少时的《少年文艺》,就这样给了我许多惠及一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