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云莹 尹媛 通讯员 云宣)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全市创新发展主阵地和创新资源集聚地,高新区紧紧围绕“人才集聚、创新集聚”的目标,先后引进钱清泉等院士16位,引进程凯、沈志刚等博士创业团队11个,引进丁辉、刘志刚等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58人,全省首家产业院士工作站落户丹阳高新区,为园区创新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人才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引领作用明显。”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先后孕育孵化了40余家高层次人才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其中江苏工大金凯、冠泰航空、慧创医疗、华瑞石墨、新绿能等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绿能前三季度销售超过5000万元,慧创医疗获得清源德丰1000万元的战略投资。
本着“重点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的理念,高新区加快了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活设施配套。目前,高新区人才公寓161套已全面实现拎包入住。人才餐厅、无人超市、洗衣房、咖啡厅、健身房、篮球场、阅读空间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园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也解决了人才“安居”的难题。此外,园区内的丹凤公园、万善公园等生态设施好、绿化配置优、景观特色美,办公区环境简洁、邻湖区生态自然,为高新区乃至全市范围内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将继续以产业引才、载体引才、服务引才,以高效务实的服务全力做好人才各项工作。“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以主导产业与高层次人才深度融合为鲜明导向,引进现有产业紧缺人才、新兴业态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顶尖人才。”该负责人介绍,在以产业引才的过程中,高新区将着力从科学规划、市场需求、共享资源三个方面把方向,针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需要,精心筛选符合高新区产业特色的人才项目,加强招才引智吸引力;充分发挥市场“外力”的作用,积极探索与第三方合作,解决“需要什么样的产业人才”“产业人才在哪里”的问题,实现产业人才靶向招引;利用好丹阳高新区(中关村)青创中心资源优势,创新探索“共享人才”“项目+人才”新模式,实现区域间人才、资本、技术、市场、供应链等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和资源共享。在载体引才方面,高新区将重点抓好重大项目推进,为江苏力合(丹阳)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成功落户打下坚实基础,持续做好园区西侧地块开发,对接专业园区运营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载体面积、研发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大院大所沟通对接,发挥高新区科创园、北航研究院、苏南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等现有平台的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吸引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入驻高新区,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汇聚发展动能。
为营造留才“强磁场”,高新区将积极打造“310人才品质生活圈”,系统化推进人才就医、入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配套建设。目前,中医院移址新建、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新建项目、吕叔湘中学新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丹凤公园改造提升项目正在稳步实施,建成后,高新区的整体品质和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新区将持续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积极推进“人才俱乐部”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提供经验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人才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高新区负责人表示,在全国各地争抢人才的背景下,高新区将紧扣主导产业,做强创新载体,优化人才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