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川
俗话说得好,邻居好赛金宝。我六十多年换居了多处住所,相处的邻居虽然先后都另觅新居,但仍念念不忘当日邻里之情,就像当年居住在隔壁一样,各家有婚庆喜事等都互相邀请,得知谁家有人生病作痛都主动前去看望,每逢年节都打招呼问候,平时也来来往往走动,叙叙家长里短,谈谈当年往事,俨然跟亲人一般。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几户人家在丹阳城里的甘巷弄内,食品厂东边的一块空洼地上先后砌起了住房,我家住东边,东隔壁住的是手表厂的老陈家,东丝厂的吴大姐住西边,前面住的是棉纺织厂的玉华家,我们四家人家的住房中间有一似品字形的弄堂,除老陈家外,我们三家的大门都朝弄堂而开。勤劳的母亲把弄堂里打扫卫生的事都包了下来。各家洗衣、择菜都喜欢坐在门口,边干活边聊天,夏天弄堂里有股穿堂风,这里又成了四家人纳凉聊天的好去处。我们家包了馄饨、棕子,烧了腊八粥等,母亲都要给各家送上一碗尝尝,玉华家乡下老家的水果熟了也会给我们送来一大盆,谁家的电灯线路出了问题,吴大姐家当电工的老公一叫就到,当场手到病除。在黑白电视还买不到的年代,隔壁老陈家先买到了进口彩电,每天晚上他家客堂间就摆满了凳子,招呼大家都去看彩色电视剧片。
和谐亲如一家人的相处,使大家的感情日益亲近,谁家有了婚庆喜事,家家都争着凑份子送礼,全家老少都前往祝贺。有年大年三十,吴大姐家的几个瓦木工坐着不肯离去,得知是因为前来讨要砌房欠的工钱时,我随即把刚发的三十多元工资全部借给她家还了瓦木工欠的债(七十年代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事后,吴大姐动情地说:“真的太感谢你家了,你们比亲戚还要好啊,要不是你家仗义帮忙,我这个年关还不知道怎么过呢!”玉华家养了一只草黄狗,喜欢围着熟人摇头摆尾,我们也常丢些骨头给它啃啃,见人上班外出它都要送上一段路才回,其余时间就在三家门口中间趴着,自觉看护家园。
甘巷弄的老屋拆迁后,2000年后我家被安排到新民中路的双井苑小区,对门的周师娘与我母亲成了开着门聊天的一对伴儿,谁家下楼倒垃圾都会把对门门口的垃圾顺手一齐带下去,如出门旅游,在家里的就格外关注对门的响声,有时双方乡下亲戚送来的新鲜蔬菜,总要分一些给对门的尝尝。周师娘一家早几年搬到乡下去居住后,我家就更关注对门的安全,发现门上有插贴广告都随手拿掉,防止被小偷发现家中无人而行窃。前年,楼上连续二次漏水,我家花了两千多元重新换置了新的橱柜,也没对楼上漏水邻居提一句赔偿的话,不愿为此类事伤了邻里感情。
前不久,闻讯甘巷弄的老陈生病开刀在家疗养,我们和吴大姐都先后带着礼品专程前去看望慰问,住到苏州女儿处的棉纺织厂的玉华也去电话问候,还准备专程来丹阳老家看望他。她每次从苏州来丹看望老家亲戚时,都要到我们家叙旧聊天,并将捎来的苏州特产让我们尝鲜。
近日,我老伴腰部开刀的事被老邻居知道后,她们又分别赶到医院和家里来看望慰问。几十年的邻里情浓,已像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般融合到了一起,觉得分外亲密无间!
说起邻居情,我的一篇“庭园深深燕子巷”的文章,还引来了两位五十年前老邻居对童年时代的怀念,三人合作写成了“古城贤桥的往事”、贤桥脚下的明珠——东河路(上下二部)的文章,这大概算是老邻居间的文友之情吧!
致读者:“玉乳泉”是文学爱好者交流文字的沙龙,是文学爱好者放飞心灵的平台。本版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请发460142439@qq.com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