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陈苏成 步玉庭
图为小武哥收藏的面馆老照片和金鸡饭店消费现场。
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学众 摄
70年前:丹阳不仅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传统美食名城。解放前夕,城区内开设的大小饭店就有38家、面馆79家;珥陵、导墅等乡村集镇和小街镇所设的饭店、酒店和饮食摊点达数百家。酒店面馆又以珥陵、陵口、导墅等地为多,少则数家,多则十余家。城乡百姓旧时办寿宴婚宴时都要吃面条。那时,每逢重大节日或家庭办大事,丹阳人到四牌楼、南门大街上的大小商铺置办物品,或怀揣积攒了大半年的零钱到这里的肉铺割上一刀肉,再吃一碗面条回家,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并会成为许多人儿时难忘的记忆。旧时白汤面好吃,关键在于制汤。厨师把大骨头和做汤用的肉清洗干净,放入大锅,另外再将宰杀好的鸡鸭洗净一并放入锅里,放上生姜、葱煮沸,放入料酒,备作汤用。还用清晨买回来的小杂鱼洗净放在锅里用豆油煸炒呈金黄色,装在纱布袋内,放在煮汤的大锅里制汤。这样用鸡鸭鱼肉煮出来的汤,用来配制白汤面的底汤,味道鲜美可想而知。
70年后:一日之计,一碗早面。丹阳人对面食的热爱与情怀由来已久。面馆是丹阳的传统餐饮形态,提起面馆,不少丹阳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金鸡饭店、丹阳饭店等老牌面馆的名字。近年来,随着城市商圈的不断拓展,老牌面馆渐渐有了崭新的面貌,许多“网红”面馆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面馆的变迁更像一座城市的记忆,蕴藏着生活的烟火味儿。金鸡饭店的“捞面师傅”聊起丹阳面条的门道,侃侃而谈。“别看小小的一碗面,门道却非常多,宽汤、紧汤、干拌……根据个人不同的偏好,一碗面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口感。”而肴肉面是点亮丹阳面馆的“窗口”。在各面馆的目录上,肴肉面、鳝丝面、鲜汁鱼丸面、素三鲜面、鸡蛋面等丹阳面条老味道菜品赫然在列。而镇江锅盖面、兰州拉面等近年来也受到了许多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从早餐开始,来面馆就餐的丹阳市民络绎不绝。一些老食客说,从丹阳面条老味道中感受到了面馆经营者正以传承好丹阳老味道的决心,延续着丹阳味道新传奇。市餐饮协会秘书长杨志荣认为,一碗肴肉面,几碟冷盘,一碗大麦粥,这种“丹阳味”已深深融入丹阳人的骨子里,这也成为丹阳餐饮消费的一大特色。从5块钱到几十元,面馆的消费档次适应丹阳最广泛的消费群体,也体现了丹阳普通群众真实客观的餐饮消费能力。因此,丹阳面馆的亲民消费使之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营销势头,有一些面馆的营业额已相当于一家中小型酒店。
“天泰杯”征稿:沧海桑田,新中国已迎来壮丽70年。“商界在线”专刊与“一坛好酒”丹阳市场经销商丹阳天泰烟酒餐饮商贸有限公司联办“70年商界故事”有奖征稿活动,诉说丹阳人身边的消费故事和商界变化。欢迎提供稿件、素材、选题和老照片等。活动结束后将公布获奖者名单并发放奖品。征稿热线:1361529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