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神经末梢”到“门户城市定位”
丹阳交通铺就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
丹阳日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邹学伟
图为357省道与南二环互通立交桥。
记者 萧也平 摄
“几十年前,我们村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山村郊野路难行啊。如今,公路和公交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司徒镇固村曹甲村村民许先生满脸笑意地说。
“几十年前,我从丹阳回老家郑州看望父母,那时还是绿皮火车,在拥挤闷热的车厢里一坐就是11个小时。如今,高铁说走就走,4个小时就到达。”已落户江苏省丹阳市的陈丽霞对“丹阳速度”竖起了大拇指。
站在2019年回望历史,70年沧桑巨变中,“交通”可能是城市发展中进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领域之一。70年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步行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后来,自行车普及,再后来,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风行,从纯人力驱动到“吃油”疾驰,交通方式的跃迁变化带来的似乎是生活距离大幅拉近,但如果要远行,拥挤、缓慢、闷热的绿皮火车还是一票难求,更别说坐飞机这种“稀罕”的出行方式。70年里,丹阳人出行方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再到覆盖成网的跨越式发展,市民出行从“早出晚到”的岁月迈入了“说走就走”的时代。
70年前,丹阳这座小城偏居一隅,路不通、道难行、通不畅。如今,丹阳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丹金溧交通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叠加期,用沥青路疏通着城市交通,如凤振翅,蓄势腾飞,连通世界,四方铺开的公路、铁路、国省干线,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畅达八方,铺就发展的大道。
》》公路——路网四通八达,群众畅享交通
7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齐梁故里的发展骨架,夯实着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打开上个世纪初的丹阳交通地图,便显现出昔日“交通不畅”的窘迫,“出行难”曾让许多外来投资者对丹阳望而却步。作为一名奔走在丹阳大地上的本报摄影记者萧也平亲眼见证丹阳交通巨变。在他的相册里,几十年前的公路交通不成体系,道路少,运输能力差,乡间道路泥泞不堪。如今,通过无人机从高处俯拍丹阳,高速宽阔平稳、四通八达;座座桥梁,飞架而起;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乡村水泥路干净整洁,农村人也过上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公交”的好日子。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1986年,丹阳市及时把握全省干线公路系统规划建设的先机,大力扩张公路网络的快速通达优势,构筑丹阳公路与经济“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局面。短短20年,先后完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即沪宁高速公路丹阳段,G312、S122、S241、S338、S340等五条国省道丹阳段,县(市)道丹西一级公路,农村公路新建改建等重点工程,使我市公路实现了质的提升。
近年来,丹阳市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丹金溧交通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叠加期,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奋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常泰高速、沪宁高速、泰镇高速形成了“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境内建成7个互通,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基本实现;312国道、346国道、233国道、122省道、340省道、357省道以及规划中的358省道和240省道,将形成“四纵四横”对外国省干线联通路网。全市公路总里程从221公里增至2267公里,增长9倍,农村公路里程提升至2104公里,公路密度突破216公里/百平方公里。齐梁路、丹桂路、陵口铁路货场路、京沪高铁站前路、车站路、通港路、北二环大桥、南三环大桥、导皇线等一批品质道路的建成,成为城市的主骨架,荣获了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所有乡镇实现了一级公路的互联互通。2013~2019年间,丹阳市共计投入44亿元,完成新建县道里程52公里、农路提档升级改造600.132公里、危桥改造72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70公里。同时,我市不断推动农村公路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融合发展,先后建成了新司线、丹宝线、丁新线、丁延线、生态大道、访上线等一批“四好”农村路。
》》铁路——从“慢车”起步到提速“超车”
每天,城际丹阳站一辆辆“和谐号”都会准时驶入靠站,载满乘客后又缓缓出发向东驶向上海,两座城市之间距离200公里,仅仅77分钟车程就能抵达上海站。随着高铁的开通,丹阳人一大早“赶上海”的时代终结,大家从“用双脚丈量”到乘车驶上“高速快车道”……
70年交通巨变,改变了丹凤朝阳的时空格局,彰显着奋进路上的疾驰速度。70年来,丹阳“绿皮”铁路建设乘上了“快车”,从仅有1条单线铁路,发展到拥有3条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电气化铁路、地方铁路于一体的综合铁路网体系,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公里,最高时速提高至300公里/时。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穿城而过;连淮扬镇铁路正在积极推进;镇宣铁路、扬马城际铁路列入规划;丹阳站、城际站、丹阳北站相继建成,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方便、快捷、舒适、温暖的出行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丹阳人“说走就走”,惬意拥抱绚烂广阔的世界。
》》公共交通——通镇畅村,打通“最后一公里”
“滴,扫码成功”,不用备零钱,不用充值公交卡,只需带上手机,就能乘坐公交,移动支付带来的公交出行新模式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今年9月1日起我市正式实施《公交全域线网优化方案》,公交智能化升级也同步进行。
“以前村子里哪有这么宽敞的柏油路,而且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我们老人乘车还都免费,比以前在土路上骑自行车进城可方便太多了。”今年80岁的周富贵是丹阳市司徒镇固村村民,说起镇村公交,老人赞不绝口。
70年交通巨变,提升了曲阿大地的运输品质,践行着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1993年4月,市公交公司开通火车站至西门1路公交线路,丹阳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1998年4月,开通城区南门至大泊2路公交线路;2003年6月,首先开通丹阳火车站至司徒镇专线,同时试点司徒镇到前村、石甲山村小公交线,与专线中巴车“无缝对接”;2004年5月,又开通丹阳至陵口、延陵、云林、行宫、后巷等9条专线……之后,丹阳每年都要开通几条公交线,方便市民出行。这些年,丹阳以出行需求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交通从12辆车、1条线路增至404辆车、76条线路,总里程达1501.6公里,线网密度提升至3.2公里/平方千米,年运送旅客1778万人次,三级公交网络实现了城区和145个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已全面建成农村客运站6座、首末站14个、农村候车亭829个,开通镇村公交线路28条,建立起了以12个建制镇为镇村公交中心节点,连接周边相邻乡村为片区的镇村公交区域性网络,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镇村公交的全覆盖。
从小中巴到空调车,从汽油车、柴油车到天然气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丹阳公交车车型不断更新换代。截至目前,丹阳公交有新能源车辆144辆,已覆盖全市10条线路。如今,智能公交、出租汽车、网约车等不同方式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选择。客运班线发展显著,开通运营51条线路,通达苏、浙、鲁、皖四省26个地市,我省13个地级市实现全覆盖。道路货运从年运量155万吨增长至1835万吨,增长10.8倍。大力推进“互联网+物流”模式,以信息化推动了产业化。驾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运营教练车增至430辆,年培训能力在3万人以上。
》》水运——航道网日趋完善,运输服务水平再提升
70年交通巨变,谱写了千年古邑的水运篇章,描绘着美丽航道的壮美画卷。
这些年,丹阳以“和谐领航、服务有道”为发展目标,强化“监管、预警、服务、指挥、监督”五大职能,全面加快水上交通建设步伐。目前共有等级航道5条、119.54公里,等外级航道37条、235.84公里,航道总里程达到355.38公里。大运河航道“四改三”、丹金溧漕河航道“五改三”后,航运船舶通行能力由原来的500吨级和300吨级提升至1000吨级,船舶通过量分别达到1.65亿吨和0.95亿吨,干线航道通航保证率保持在95%以上,进一步沟通了与长江的水运,实现了河、江、海联运的持续发展,完善了防洪、灌溉、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契机,着力推进大运河景观带工程,打造了城市的“生态轴”“发展轴”“文化轴”。
壮丽七十载,曾经的“交通神经末梢”丹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各类交通瓶颈逐一打破,与世界相拥;奋斗新时代,如今被赋予门户城市定位的丹阳,正全力推进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