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古城到朝阳之城 丹阳演绎小城“蝶变记”

核心提示: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沧桑巨变。一批批城建项目相继完成,城市综合体、高层住宅等城市地标性建筑陆续涌现,丹阳的城建史在不断刷新。丹阳,正逐步向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结构更优、层次更多、底蕴更厚的“大城时代”迈进。

丹阳城市建设风光。

记者 萧也平 摄

建成区面积从1949年的2.7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6平方公里。

旧城改造由重点地区的布点改造转向大范围、全方位、立体式片区改造和临街两侧的条区改造,实际地域向东延伸至经济开发区、向西延伸至练湖农场、向南延伸至南二环路、向北延伸至火车站,并实施老城区内外“齐头并进”的战略。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沧桑巨变。一批批城建项目相继完成,城市综合体、高层住宅等城市地标性建筑陆续涌现,丹阳的城建史在不断刷新。丹阳,正逐步向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结构更优、层次更多、底蕴更厚的“大城时代”迈进。

划定“成长坐标”  构建现代化城市大格局

【镜头聚焦】

今年83岁的卞广全在老新桥西居住了一辈子。这些年,贤桥商圈的变化,卞广全看在眼里,喜在脸上。

“以前住的房子是两个小草房,家里条件非常苦,到处都是漏洞,居件环境很差;城河路就是一条河道,我们这一片全是小平房。”卞广全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城河路的河早已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平房也变成了高楼大厦,自从拆迁安置到荣城国际小区后,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质的提升,和从前的老房子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晨的人民公园,人声鼎沸。退休之后,每天到人民公园溜达一圈,已成了卞广全这些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新闻广角】

民生工程是城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后,丹阳拆除城墙,填塞废河,改道京杭运河(城区段),辟建新街道,改造、拓宽旧街巷,并充分利用城根地和护城河外荒滩、土丘以及校场地等进行城市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经几年努力,城内已形成以新民路、城河路相交处的贤桥广场为中心,东起老九曲河、西至杨家庄、南起气象站、北至观音山的格局,域境向东延伸1.8公里,向北扩展1公里多。

进入90年代,城区区域开发步子加快,采取“先拉开框架、后丰富内涵”的原则,向北跨越京杭运河建成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区,向南跨越南门分洪道,向西跨越西环路、向西北延伸至练湖农场,以大手笔、大动作、大规模进行区域开发。

2008年,丹阳城区已由老城区云阳镇、新城区江苏省丹阳经济开发区和练湖农场三大板块组成,以京杭运河丹阳城区段分界,东为新城区,西为老城区、练湖农场,由横跨京杭运河的人民大桥、云阳大桥、北二环大桥、邓家桥连为一体。城区总面积达154.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1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5.5倍,比1949年扩大8.15倍。

如今,新建、改建道路两侧已是商号密布、公用设施全面配套,其中,华阳路、水关路、丹凤南路已成为城区繁华的商业街,八佰伴、金鹰天地、吾悦广场等一个个综合体拔地而起,与经济社会相匹配、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完善路网体系  畅通城市“微血脉”

【镜头聚焦】

一座座现代化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片片绿地公园生机盎然,老“城建人”陈志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脉动”和变化。

1980年开始在住建系统工作的陈志祥,曾辗转在市政、园林、污水、政府重点工程等多个一线现场,用脚步丈量着丹阳这座城的发展轨迹,对于近年来的城建变化,他如数家珍。“老丹阳人都知道,老城区的道路有一大特点:路网不成体系,‘断头路’特别多。”陈志祥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持续投入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升城区道路通达能力,畅通城市毛细血管,打造“内联外畅”的交通格局。

市摄影协会主席朱敏是一名老摄影师,从事摄影30多年来,他用镜头记录了丹阳这些年来的建设成就。

朱敏最感叹的是随着一座座高楼的建起,老地标逐渐被新地标替代。“以前拍摄全景照片的时候,我们常常站在万善塔顶或开发区农行大厦顶楼;现在,这些建筑的高度已经不足为奇了。”朱敏说,城市的变化太令人振奋,老镜头里的画面只能化作记忆。

【新闻广角】

城市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脉”,也凝聚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1978~2008年,城区建成了新民路、城河路、城河北路、丹凤路、水关路等主干道30条,次干道和支路60条,人行道、巷弄200余条,总长度348公里,总面积49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6.71平方米。自2013年开始,我市投资约4.3亿元,对城河路西侧片区总长12.8公里的13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升级,分期逐步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道路系统,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软实力铸就城市硬品牌

【镜头聚焦】

初秋的丹阳大地,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以绿相伴。从城头山遗址公园、法治广场,再到人民公园、万善公园、丹凤公园,一座座游人如织的公园,构筑起一道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夕阳西下,静默矗立在城西一侧的云阳楼渐渐热闹了起来。

米市码头一侧的凉亭内,每周一和周五的晚上,近30名歌唱爱好者便汇聚集在这里,吹拉弹唱、以歌会友,练湖新城住户王卫国就是其中的一员。“以前在练湖新城附近练习过,但是怕打扰到周边住户,所以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王卫国告诉记者,今年初,西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云阳楼、老西门桥、米市码头相继竣工完成,成为了西门片区最大的休闲娱乐广场,大家自愿来到这里放声歌唱,以唱红歌的形式歌颂伟大的祖国。

【新闻广角】

近年来,我市坚持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20世纪50~70年代,城区道路绿化是在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1985年,在新民东路、丹凤路始设快慢车道绿化隔离带,并进行绿化;进入21世纪,城市道路绿化向高品位、高质量快速发展。

夜幕降临,漫步在人民大桥下的运河风光带,运河两侧的路灯形成一条条绵延的光带,绿化带被霓虹灯点缀得色彩斑斓。苏南运河城区段滨河风光带的建设,是我市便利群众、提升滨河绿化颜值的一个缩影。

据资料显示,1985年,我市城区被绿化的河道11条、3531米,河段6段、1494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1990年以后,随着南环路、西环路、南门公路桥的新建和麻巷门桥至尹公桥东河沿的贯通,以及苏南运河城区段整治工程的竣工,陆续新建或拓建了5条滨河风光带,绿化面积达4.6万平方米;2000年后,在城区新建改建了东门外城河、南门外香草河和南门分洪道3条高品位、高质量的滨河风光带;2008年,城区建有麻巷门、香草河等8条滨河风光带,总面积15万多平方米。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如今放眼看丹阳,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跃动着畅达快捷的发展节奏;一块块绿意盎然的街头绿地,展示出清新靓丽的优美环境;一个个迅速崛起的商贸市场,彰显着经济快速腾飞的生动景象……人们的生活因城市的美丽而变得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