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交售票员见证公共交通巨变

核心提示: 叶妹妹,1949年10月30日出生,1978年进入当时的丹阳县公交公司,成为一名售票员,1999年退休。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吴爱芳

图为叶妹妹向记者展示当年在公交公司总站拍摄的老照片。

记者 马骏 摄

人物档案:

叶妹妹,1949年10月30日出生,1978年进入当时的丹阳县公交公司,成为一名售票员,1999年退休。从最开始整个公交公司总共只有十几辆公交车,一个班次只发一两辆,而且需要跑遍各个乡镇,到如今较为完善的城乡公交系统,数十年来,她见证了公共交通的巨变,也见证了丹阳这座小城的快速发展。

“你看,这是1978年我和同事在公交公司总站的合影,我们身后就是当时的公交车。”叶妹妹指着两张黑白小照片中的一张告诉记者,现在的丹阳汽车东站就是当时公交公司的总站。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四十年前,丹阳城区是没有公交车的,当时公交公司的公交车全都是跑乡镇的,因为当时的丹阳城区并不大,不需要乘坐公交车,城区市民出行基本上都是乘坐马车和三轮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城区的路况太差,无法让公交车正常运行。”叶妹妹说,当时公交车的数量很少,班次和间隔时间也很长,“整个公交公司总共就只有十几辆公交车,有的线路每天仅有一两班公交车,错过了一班,下一班也许就要等上三个小时左右了。现在大部分公交车都是15分钟一班,有的甚至几分钟就有一班,不仅线路多、班次多,而且公交车各方面的性能和配备都是相当先进了,公共交通可谓是飞速发展啊!”

回忆起刚进公交公司做公交售票员那会儿,叶妹妹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都是跟着车来回奔波于各个乡镇。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叶妹妹觉得,用“人山人海”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时我们的公交车能坐60人,但往往都得挤上七八十人,有时候,车子被挤得连车门都很难关上。”叶妹妹说,“当时乡镇的主路还是土路,我们的车在上面开着,车尾扬起漫天的尘土,隔着很远,等车的人就知道我们公交车来了,待车子停靠后,车外的人群几乎都被‘淹没’在扬尘中,从车里向外看,几乎看不到人。”

叶妹妹说,虽然之后出现了两节车厢相连的公交车,可以载100人,但由于路况不好,那种公交车没办法推广,所以公交公司还是以最初的老式公交车为主。再到后来,就出现了比较现代的公交车,售票的方式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售票员跟车售票到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出现,再到现在可以直接用手机支付。“近些年,公交车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这些老售票员根本想象不到。”叶妹妹说,以前除了公交公司总站,还设有南门分站、贤桥分站,她在这些地方都做过售票员,当时,售票窗口前每天都排着长龙,那种场景,就好比现在逢年过节,人们抢火车票一样。遇到节假日,所有的公交车都得加班加点,人歇车不歇,即使这样,也远远达不到需求。

“虽说现在我早已退休在家,平时也很少出门,不过,走在街上,看到现在的那些公交站台、公交车,心里还是很有感触的。各条线路的公交车在遍布城市的各个站点前停停走走,乘坐舒适的公交车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喜爱的出行方式……”叶妹妹说,“看着眼前的这座城市,不是一路走过来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它经历了何等的巨变。当年小小的城区几乎没有公交车的容身之地,现在,城区范围越来越大,当年人们去往乡镇,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排队买公交车票,现在,城乡公交系统是如此的发达,一辆公交车等上20分钟,人们都觉得有些慢了……过往的艰苦生活就像那扬着漫天尘土的老式公交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接下来的每一个明天都将会越来越好,愿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愿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