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 踏浪高歌】壮丽70年,看丹阳翻天覆地之变化(4)

核心提示: 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丹阳发展成就巡礼”新闻专栏,多方位报道70年来丹阳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营造共庆祖国华诞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3


70年来,丹阳人钱袋子鼓了,幸福感强了

新闻人物:吴小菊

职业:老师

新闻聚焦:收入

21岁上岗做代课老师,56岁退休,3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吴小菊做到了自己迈上讲台第一天立下的志言——“做一个好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多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吴小菊用满腔热忱把乡村小学变成首批“丹阳市管理精品学校”,而她自己也收获了学生们的深情回馈以及各方的褒赞,“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诸多荣誉称号加身。“教学生涯给予了我精神上的富足,而近年来源于各方的关心关注,让广大教师的收入水平也明显提高。”吴小菊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1975年走上工作岗位时,身为代课教师的她每月的工资仅有24元。20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民办教师,吴小菊的月工资涨到了100余元。“虽然现在看来这工资不高,但当时看来已经不错了。到了九十年代,教师团队的工资大幅上涨,我每月的工资有4000多。”

2010年,吴小菊退休,每月领到的退休工资达5000余元。“退休后工资也在涨,基本一两年就调整一次,现在每月到手的退休工资已经有6000多元了。”在吴小菊看来,自己工资的上涨既是教育工作者被重视认可的表现,更是近年来人民收入稳步提升的一个缩影。

“2000年我结婚的时候,住的婚房是70平方米的,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2006年我们买了新房,130多平方米。前几年回老房收租,心里猛然惊觉,从前住的条件竟然这么差。”今年47岁的吴莉平家住水岸春天,经历过下岗、自主创业的她十分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最开始我是在合资企业上班的,一个月工资500元左右,在当时算高的。后来下了岗,我就开始自己创业,虽然一开始不容易,但慢慢步入正轨后,收入也多了,比一般上班族挣得多些。”在吴莉平看来,有房有车已成了如今大多数家庭的标配,而这在只顾得上温饱的几十年前简直无法想象。

[居民钱袋子]

据可查阅资料记载,解放前,丹阳百姓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其次是商业、工业和手工业。1929年,全年国民收入约为2050万元,年人均收入45元左右。1949年,丹阳全县国民收入5000万元,年人均国民收入100元左右。

1950~1978年间,国民收入来源逐渐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1978年国民收入总额为29816万元,年人均国民收入398元,比1949年增长2.98倍。至1985年,国民收入总额达82368万元,年人均国民收入1077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9.77倍。当年,丹阳市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4.9%,普遍处于温饱状态;丹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95元,其中食品支出310元、衣着支出65元、用品支出68元、燃料支出9元、其他支出42元,而在食品支出中,主食品占15.71%、副食品占84.29%,用品中只有自行车、电风扇等少量耐用消费品。

1985年后,丹阳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家多次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和工资调整,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亦逐年增长。

随着经济收入增长,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1994年,丹阳进入小康县市行列。至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至4083元,人均纯收入增至3080元;国有单位职工人均工资6368元,集体单位职工人均工资5116元。

进入新世纪,我市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2005年,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40.03%,比1985年减少14.87个百分点。大部分家庭处于小康水平,38%家庭进入富裕家庭行列,其中3%家庭已进入最富裕家庭行列。这一年,农村人均总收入8298元,人均纯收入达6258元;国有单位职工人均工资达19588元,集体单位职工人均工资达14265元。

由于经济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亦不断变化,食品和衣着的支出占比逐年递减,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比逐年递增。拥有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助力车、摩托车、摄像机、影碟机和洗衣机、冰箱、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逐渐增多。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8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64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8.86倍和13.47倍,丹阳人民已由“温饱”开始迈入小康生活。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煤气灶、微波炉、热水器、排油烟机和电脑等现代化设施进一步普及,拥有家用汽车的家庭亦逐渐增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全覆盖。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3015元和11446元,年均增长13.40%和12.8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5平方米、50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私家汽车和计算机分别达15辆、51台;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全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100%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已实现全覆盖。

2015年,我市民生事业在抓改善、促和谐中不断进步,全年安排各类民生投入52.0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4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1元,同比分别增长8.2%、9%。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丹阳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日新月异。如今,居民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旅游观光已成时尚。

70年春华秋实,丹阳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如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4.8万元、2.5万元,就业“经纬线”越织越密,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事业均衡发展,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民生幸福正成为丹阳最有质感的实景。

丹阳日报庆祝国庆特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