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 踏浪高歌】壮丽70年,看丹阳翻天覆地之变化(2)

核心提示: 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丹阳发展成就巡礼”新闻专栏,多方位报道70年来丹阳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营造共庆祖国华诞的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2

壮丽70年,看丹阳翻天覆地之变化

28年来,我市GDP翻了6番

199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9.4亿元,到2018年GDP达到1250亿元,几乎比1990年翻了近6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丹阳沧桑巨变,以农业经济起步,以实体经济为基,丹阳爱拼敢赢、接续奋斗,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靓丽答卷。

据了解,解放前,我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较为落后。至1949年末,工农业总产值801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仅占18.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3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市经济出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国营工业趁势而上,国民经济以高速持续稳定增长,至1985年,我市工农业总产值达20.36亿元,是1949年的25.4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

1988年,丹阳撤县建市,从此,丹阳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国家宏观控制、紧缩银根的形式下,我市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38亿元,比1985年增长1.18倍,年均递增率16.9%。

1991~1995年,为国民经济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期间,是丹阳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1991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5.2亿,比上年增长45.7%;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9.3%;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1亿元,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万元的目标,比“七五”计划时期翻了两番,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96~2000年,是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我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经济增长稳定性显著增强的五年。199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23.4%。199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4亿元;200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8亿元,比1995年增长6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2万元,年均增长12.5%。

2001年起,我市进入“十五”计划时期,至“十五”末200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几乎比2000年的138亿元翻了一番;2006年,“十一五”初期,我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2009年突破五百亿元,为502.21亿元,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7.67亿元,又比2006年的300亿元翻了一番;“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00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也由2011年的721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85亿元。

70年来,我市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变革。2018年,我市GDP达到1250亿元,比1990年翻了6番。而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亿元,增长4.5%……

丹阳日报庆祝国庆特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