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5年,见证教育变迁

核心提示: 郦锁风,1949年7月5日出生,从1970年站上乡村小学的讲台开始,郦老师先后在陵口镇梅庄小学、东风小学、东庄小学、潘家小学任教,2004年退休。从教35年,郦老师亲眼见证了教育的变迁。

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朱金富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特别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之“寻访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他们都出生于1949年,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奉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心声,从个人小视角折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o_1dkv2u1im1e3n1qarfc615dm1sp3d

o_1dkv2u1im9o8ph3i3vl6n1agmf

o_1dkv2u1imp081tj81fqh8i9bi5g

郦锁风常常翻看昔日与学生们的合影,回忆教学时光。

记者 张敏 摄

人物档案:

郦锁风,1949年7月5日出生,从1970年站上乡村小学的讲台开始,郦老师先后在陵口镇梅庄小学、东风小学、东庄小学、潘家小学任教,2004年退休。从教35年,郦老师亲眼见证了教育的变迁。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老师,我曾经历过被人瞧不起的‘动荡年代’,也曾有过因入不敷出想要离开教师队伍的‘动摇时刻’,而现在我正过着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晚年生活。我很感谢国家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努力,也很感恩国家给予我们老师退休后的生活保障。”70周岁的郦锁风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这样说道。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她为能见证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感到幸运。

1970年下半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郦锁风成了陵口镇梅庄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月工资25元。“那时候工资实在是低得可怜,教学任务却很繁重。”郦老师回忆称,自己当时教一年级,语数课包班。一学年后,她被调至东风小学做民办老师,教五年级(当时的毕业班)数学。几年后,她又被调至潘家小学正式任教,开始了长达15年的“复式班”教学。

所谓“复式班”,就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名老师上课。这种极具时代特点的班级之所以会长期存在,郦老师解释称,一是当年的学生人数不多,二是老师紧缺。她同时任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老师,“当年的老师都是‘全科老师’。”郦老师说,“一节课就45分钟,却要不断地‘切换’教学内容,结束后感觉特别累。”她还补充称,那些年,教学条件也十分艰苦,教室都设在低矮的平房里,墙壁仅用石灰抹抹,课桌则是由树墩经木匠简单加工而成的,至于凳子都是由学生们自带。“那时候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书包就是手工缝的小布袋。”郦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如此艰苦的条件维持了十几年,她的工资也十几年没有变。人们当时都明里暗里称老师是“臭老九”,都不愿当老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郦老师的工资终于出现了涨幅。“每月有70~80元的工资收入,能保证全家人每天吃上一顿饭了。”郦老师苦笑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教师的收入与企业职工的收入比起来差异还是十分明显,再加上郦老师家有一个大学生要供养,生活更显艰难,负债成了常态。“在入不敷出的日子里,我也曾动摇过继续做老师的念头,决定去工厂打工,最后还是被校领导劝了回来。”郦老师很庆幸自己坚持了最初的梦想——做一名教师。尽管那时候的教学条件依然艰苦,她仍旧拿着微薄的工资,教着“复式班”。

1993年,郦老师明显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一栋栋教学楼开始建起来,带抽屉的统一书桌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孩子们可以去像样的篮球场上体育课了。一、二年级的学生实行了分班,学生渐渐多起来,教师的素质也提高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老师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郦老师的月工资也涨到了200元。“虽然工资涨了,但生活依然很困难,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我女儿错失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提起这件事,郦老师至今都感到很是遗憾,但她并不后悔坚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2000年后,即将退休的郦老师又一次感受到了教学条件的巨大改变。“多层教学楼建起来了,400米的塑胶跑道铺上了,教室里窗明几净,软硬件设施都与城里接轨。之后,村小学撤并成中心校,学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任教老师都是大学生,师资力量日渐雄厚,我从心底里为之高兴!”郦老师说,如今,她虽退休在家,活动范围却不仅仅在陵口镇潘家村,她经常与老师们互动,时刻关心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