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4月,中共丹阳第一个党支部在丹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诞生,此后,革命火种遍撒大江南北,呈燎原之势,熊熊燃烧——
“中共丹阳第一支部旧址”开启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马骏 通讯员 夏炳忠
图为中共丹阳第一支部旧址。
记者 陈晓玲 马骏 摄
编者按: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红色印记遍布丹阳城乡。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为了理想信念,为了翻身解放,在丹阳大地上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这是血雨腥风的艰难斗争,这是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这是不可磨灭的珍贵历史,这是丹阳人民的精神财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与史志办联合推出“重温红色记忆”系列报道,寻旧址,访民众,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重温那些红色记忆。
正则幼儿园内的西南角,有一座灰墙灰瓦的房屋,在彩色外墙的教学楼旁格外显眼,古朴的建筑承载着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记忆”,这儿就是中共丹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旧址。2016年7月1日,丹阳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到大门上方的“中共丹阳第一支部旧址”牌匾,记者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连脚步都不禁轻了下来。走进后,一幅描绘了当年宣誓场景的画映入眼帘:一间教室内,讲桌上放着的煤油灯滋滋燃烧,黑板上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一人左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握拳对着太阳穴,他的对面站着五人,同样右手握拳,表情严肃。站在画前,静心凝望,就像亲身经历着那一幕,字字铿锵的宣誓声仿佛就在耳边回荡。两侧三大板块展示了中共丹阳第一支部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成长”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丹阳党支部诞生于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之时。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丹阳后,首先在丹阳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以丹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正则女子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界人士,立即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青年教师戴盆天、钱正表、吴起文等还组织学生上街演讲帝国主义的侵华史。种德堂药店青年店主黄竞西带头关门闭店,带动商界罢市支援。众多知识青年积极开展新文化运动,在学校教授白话文、发动女学生剪头发、创办《觉悟民权报》副刊……这些活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丹阳知识界先进分子中逐渐得到传播,启导了丹阳广大人民的觉悟。
1924年,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侯绍裘、刘重民等经常到丹阳开展革命活动,同时物色参加共产党的对象,发展共产党组织。1925年4月,他们先后介绍丹阳进步青年戴盆天、黄竞西、夏霖、钱正表、吴起文五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丹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秘密建立中共丹阳支部,并进行宣誓,誓词的内容是:“严守秘密,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实行革命,服从纪律,誓不背党”。由此,中国共产党丹阳第一党支部诞生,当年9月,中共丹阳支部改建为中共丹阳独立支部,成为江浙地区建党较早的6个县份之一。
从此,丹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不断推向深入。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人数虽少,但影响深远,工作范围涉及江南、江北,直至大西北。在大革命的早期阶段,第一批党员们奔赴各地,开拓、发展组织,推动革命运动,将革命的火种遍撒至大江南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夏霖等成立中共丹阳临时县委,将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同年7月,临时县委正式改建为中共丹阳县委,革命星星之火开始不断在白色恐怖中顽强燎原。此后,此起彼伏的群众斗争虽然遭受各种挫折,党组织在1931年8月被迫中止活动,但是民众由此被解放出来的思想观念,为新的更强大的风暴到来做好了充足准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25年至2019年,丹阳的党建工作经历了94年的风雨历程。从第一个党支部和独立支部成立,发展到今天已有2930多个基层党组织,党员也从最早的5名发展到了今天的54163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