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镇环保所:担当作为,用行动守护“司徒绿”

核心提示: 司徒镇环保所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以精诚团结的队伍、创新担当的精神,捍卫司徒的环境安全。

本报记者 丽萍

图为司徒环保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例行检查。记者 丽萍 摄

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埋头工作和执着无私的坚守奉献……6个人的力量有多大,6个人的团队能做些什么?司徒镇环保所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以精诚团结的队伍、创新担当的精神,捍卫司徒的环境安全。

“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中国。”司徒镇入口处的一块广告牌,醒目地指向了这个全国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数以亿计的镜片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全镇现有眼镜企业400余家,其中树脂镜片生产企业70余家,玻璃片生产企业170余家,镜架生产企业70余家,隐形眼镜生产企业3家,其他及眼镜配套企业100余家。2018年,全镇处理环境信访投诉111次。在数字背后,司徒环保所一班人用使命和责任塑造出基层环保战线上的卫士形象。面对环境违法,他们冲锋在前;铁腕治污,他们毫不手软。他们说,要守护青山绿水,捍卫蓝天白云,就要“亮剑”环境违法,尽自己的能力做好环保的事。

司徒这个全国最大的眼镜片生产基地,从起步阶段的名不见经传,到跨越发展,托起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然而,在这耀眼成就的背后,司徒眼镜行业也长期面临着大量的树脂镜片磨边、玻璃镜片粉屑等无法及时处置的问题。司徒环保所所长陈凯告诉记者,司徒镇年产各类镜片2亿多副,产量占全国的1/3,是全国最大的眼镜业综合性基地之一。如此庞大的生产量必然产出大量的树脂镜片粉末,而在2016年之前,镇江地区仅有一家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公司,处置能力有限,且每年只能按一定的份额分配给丹阳镜片生产企业。

“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违法倾倒、焚烧现象严重。而在司徒,这种发展越快、污染越大的矛盾最为突出。

作为污染防治牵头部门,环保所迎难而上,治粉屑、限生产、查偷排……决心打好这场攻坚战。“退却没有出路,司徒要发展,首先必须先解决镜片粉末处置难题。”陈凯说,就这样,一场解决镜片粉末问题的攻坚战在司徒拉开序幕。该所抓住“263”专项行动契机,围绕治污减排、生态保护、执法监管等重点领域,“亮剑”环境违法。针对全镇玻璃镜片粉屑处置难题,该所牵头多方打探寻觅解决之策,最终委托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了《司徒镇典型玻璃镜片加工企业玻璃粉屑处置方案专项评价报告》,提出将玻璃粉屑用于掺烧制作多孔砖,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以及丹阳生态环境局的处置认可,使得全镇原先无处可去的玻璃镜片粉屑垃圾变成了建筑材料——砖,“逆袭”走上“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路,年处置玻璃镜片粉屑2600余吨,成功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资源”。同时,为解决树脂镜片粉屑处置问题,该所又提议镇政府投资30余万元在镇环卫所大门南侧新建树脂镜片粉屑收集中转站,并以每吨950元/吨的处置费用(原一般固废的处理费用高达5000余元/吨)为树脂镜片生产企业收集中转至句容市绿之动力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处置,真正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当下眼镜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完备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应对传统眼镜行业变局的一把‘金钥匙’。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全面部署和综合规划,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方式、运营方式,成为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这是环保所队员们走访众多企业得出的“发展之道”。围绕绿色发展,近年环保所持续发力,牵头引导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如刺绣般细致、扎实、用心,一针一线绣出司徒美丽的图景。

“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环保所对成员合理分工,制定岗位工作责任制,做到分工不分家,平时各司其职,忙时齐心协力,提高了环保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一名成员都通过自我充电迅速从一名“新人”成长为“老将”,不论是环评审批、环境监察,还是监测取样、水气排查等工作,他们都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并且学以致用,快速成长为行走在一线的环保专家。

“5+2”“白加黑”是该所全体环保人的工作常态。每一次项目审批,他们总是提前熟悉情况,尽可能帮助解决企业、群众诉求;针对企业在办理环评、验收和治污设施建设时遇到的新问题,他们积极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上门解答环保政策方面的疑问,邀请环评中介咨询机构、治污企业提前介入项目建设,免费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如今,司徒一家家手续不全、污染源直排外环境的企业,一件件居民反映的环境诉求,一次次对环境扬尘治理的突击检查,一夜夜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暗访行动,一次次和兄弟部门的联合执法都成为司徒环保所的“发力点”,他们用行动守护着“司徒绿”。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