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 王抒滟
胡耐秋
胡耐秋著《韬奋的流亡生活》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志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要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历时数月,共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柳亚子等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800余人,以及国际友人和港澳进步学生1000多名,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在这批被成功营救的文化名人中,有一位丹阳籍的女性文化名人。她就是:胡耐秋。
胡耐秋(1907~2003),江苏丹阳人。1930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在扬州、丹阳、南京、南宁、北平、南昌等地从事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1936年9月到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参与为中共争取和维护工农民众教育领导权的斗争,参与上海人民民主运动及爱国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工作,任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妇女》杂志社副社长、国际宣传部部长。1957年9月任全国妇联第三届书记处书记。她是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韬奋的流亡生活》《蔡特金》。
《抗战》刊物的助理编辑
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基础上成立“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邹韬奋为理事长,徐伯昕为总经理。生活书店是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抗日战争胜利后,与读书、新知两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37年4月,胡耐秋来到生活书店,先后任书店编辑部秘书、《抗战》三日刊及《全民抗战》周刊助理编辑,书店总管理处编审委员会秘书、编校科科长、人事委员会委员、临时管理委员会委员、《妇女生活》出版社会社社长。
1937年8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由于租界当局无理干涉,后改为《抵抗》),系统报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反映群众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抵抗》恢复原名《抗战》。
1938年7月7日,《全民抗战》在武汉创刊,由沈钧儒的《全民周刊》和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出版。初仍为三日刊。以邹韬奋、沈钧儒、艾寒松、张仲实、胡绳、柳湜等6人组成编委会。该刊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经售点,最高发行量达30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影响最广的刊物。
《全民抗战》《抗战》三日刊在编辑部工作的是邹韬奋、柳湜、程浩飞、胡耐秋四人,邹韬奋任主编,柳湜任副主编,程浩飞、胡耐秋任助理编辑。
在抗战烽火中与徐伯昕结为伴侣
1941年2月,邹韬奋辞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职务,出走香港,抗议当局对书店和进步文化事业的迫害。
1941年4月,胡耐秋与生活书店徐伯昕等人前往香港。在港期间,与邹韬奋、徐伯昕等恢复出版《生活周刊》,创办光华书店,协助中华职教社开办了国讯书店香港分店,重版和翻印了不少进步书籍和解放区的出版物,开辟了南洋及海外地区的发行网。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未久,香港及上海租界沦陷。书店在港及海外出版工作被迫停止。
在战火中,胡耐秋与在书店同事数年的徐伯昕相互照顾,共渡危难,结为伴侣。
徐伯昕(1904~1984),江苏武进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6年协助邹韬奋承办《生活》周刊。1932年与邹韬奋一起创办生活书店。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民主》周刊。1945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在香港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发行管理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民进中央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参与创办香港持恒函授学校
1947年10月,生活书店在香港创办了一所纪念邹韬奋先生及旨在培训文化出版人才的学校——香港持恒函授学校。为自学青年服务是邹韬奋先生的遗愿,原拟定名为韬奋函授学校,因考虑这名字太响,为便利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参加学习,故命名“持恒”,寓“坚持求真,精进不懈”之意。
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昕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孙起孟任校长,程浩飞任总务主任,胡耐秋任教务主任。学校分设专修部和中学部,专修部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等课程,由胡绳、沈志远、邵荃麟等名学者担任教授,中学部有国文、英文、数学、常识等科目,由戴依南、徐舜英等担任导师。除函授外,还有由胡愈之、乔冠华、郭沫若等以讲座形式为香港学员作专题授课。教材由教授自编、学校自印,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讲义只能是刻钢版油印。并定期出版校刊《持恒学友》。
由于“法币”贬值,“持恒”创办没多久就开始负债,经济上无法维持。国民党政府对持恒学校从香港寄到内地的讲义、书刊也严加检查,“学友们被警告被传讯的事不断发生,无法继续坚持学习”“在持恒执教的进步学者与文化人陆续奔赴解放区,导师的补充也出现困难”。1948年9月底,持恒函授学校被迫停办。
著《韬奋的流亡生活》
胡耐秋、徐伯昕与邹韬奋共事多年,结成了深厚真挚的革命友谊,在香港时筹备韬奋图书馆。
1945年,胡耐秋用笔名杨明,著书《韬奋的流亡生活》,由民主社出版发行。
1979年,胡耐秋著《韬奋的流亡生活》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中回忆和记述了邹韬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离渝赴港、香港沦陷、辗转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人生历程和重要事件。
《韬奋的流亡生活》(1979年版)一书的封面图案选取了邹韬奋在民国31年12月手书的陈毅诗作《卫岗初战》: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封面设计可谓是用心构思、“一举三得”,一是纪念邹韬奋,二是纪念陈毅在镇江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和苏南第一仗——韦岗战斗,三是用来表达作者是镇江人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