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旧影一瞥

核心提示: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在我国南朝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六朝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从古至今吸引着海内外名人学者前来观摩题记留影。

阙强

1917年,维克多·谢阁兰在建陵考察

朱偰镜头下的泰安陵石刻今已不存

1949年后对修安陵西石兽提升入座

1917年拍摄的兴安陵石兽尚存三足

安·帕鲁丹镜头下的修陵石刻,背景为村民清明上坟祭祖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在我国南朝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六朝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从古至今吸引着海内外名人学者前来观摩题记留影。宋代大诗人陆游、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莫友芝等,他们或留诗或题刻,无不描述丹阳南朝石刻的华美与庄重。古人只能从这些诗歌中想象南朝石刻的大概模样,等照相技术出现后更多的人才能有幸一睹丹阳南朝石刻的风采,这些都得益于户外文物摄影。户外文物摄影由于其具体直观等特点,对于研究文物的造型艺术、体量、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文物修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老照片相对较少,因而尤为珍贵。笔者精选了1917年至1986年不同时期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影像资料,经过对比赏析这些1400多年前的艺术品的“前世今生”,以期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们,呵护它们。

三城巷里的“中国诗人”

维克多·谢阁兰(1878—1919年),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懂中文通汉学,被誉为“法国的中国诗人”。1917年谢阁兰先后考察了南京、丹阳等地的六朝陵墓石刻,并在其著作《伟大的中国雕塑》中对这些石刻做了详细介绍。

1917年谢阁兰来到丹阳三城巷(今开发区张巷村),拍摄了位于三城巷的3处陵墓石刻,第1处是兴安陵南石兽,从当时的影像中可以看出该石兽基本完整,仅失去了左前肢,仍不失其凛凛威风。第2处是建陵,这位法国绅士有可能是被建陵完整的形制所吸引而饶有兴致地与其合影,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建陵建制之庞大精美,其中建陵南石兽倒伏在地四肢仍联于方形石座上,北石兽四足朝东不见方形石座。北神道石柱自上而下剖裂为一半,不见柱额与柱头(已被丹阳县政府取走安置在县公园内),南边神道石柱仅失去柱头,南北龟砆完好碑不存。第3处拍摄的为修陵北石兽,该石兽傲然挺立状态完好,与今无异。

朱偰的兰陵南朝陵墓图考

朱偰(1907—1968年),浙江海盐人,我国著名的财经专家、文物保护专家,曾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在当时的中央大学授课之余,对南京周边的文物古迹进行研究,亲自摄影和测量。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等专著,一图一考,文图并茂,为南京、丹阳等地的文物古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

六朝时期丹阳属南兰陵郡,为南朝齐、梁两代帝王故里。朱偰先生携带相机来到丹阳,询问乡人和实地走访,相较于前人他几乎走遍了丹阳境内的齐梁陵寝。此时丹阳南朝石刻大部分半没于土中,难见其全形,朱偰先生亲自测量石刻的尺寸并拍摄了大量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影像资料,其中以开发区张庄村赵家湾的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陵前两石兽的照片尤为珍贵。据当地村民言,此处石刻已于1968年土地平整过程中被赵丁宝等人用炸药炸毁,因而朱偰先生所拍摄的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泰安陵石兽唯一留存的影像。

建国后的石刻保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的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相关部门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记载:1957年丹阳县政府对丹阳部分南朝陵墓石刻进行修补并扶正入座(将石刻扶正并放置在水泥混凝土的基座上),将兴安陵、建陵、修陵石兽等分别扶正入座。同年冬,在京杭运河疏浚拓宽动工前将陵口两石兽北移约450米,1973年在萧梁河拓宽拉直工程中又将西石兽向西移70米,与东石兽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后来陵口大运河疏浚过程中打捞出部分石兽残肢,现存天地石刻园中,很有可能为陵口石兽的残件。

1976年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专款对金王陈村佚名墓前两石兽进行修整,并将两石兽扶正入座。1977年5月将烂石弄南朝佚名墓前两石兽扶正入座,1978年5月将水经山南朝佚名墓前两石兽提升入座。1979年将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前两石兽提升,并将两石兽向东平移1米,安放于混凝土基座上。1979年8月将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陵前石兽向南平移1米,并安放在水泥混凝土基座上,1985年1月将庄陵仅存的前半躯石兽扶正入座。

安·帕鲁丹眼中的丹阳

安·帕鲁丹(1928-2014年),英国人,摄影师、作家。1972年她以丹麦驻华大使詹纳斯·帕鲁丹妻子的身份移居北京,安·帕鲁丹从游览拍摄北京十三陵的石雕和陵墓建筑开始,她便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精神之路:石墓雕塑的古典传统》《中国雕塑:伟大传统》等。1985年后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已经全部提升入座,部分石刻还进行了修补。在1986年油菜花初开的时节,安·帕鲁丹背着135胶卷相机来到丹阳,遍走丹阳的齐梁陵墓石刻,她将再次屹立于中华大地的南朝陵墓石刻记录在了镜头中。她所摄照片中灰暗的陵墓石刻与初春点点鲜亮的绿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反衬出丹阳南朝石刻的沧桑与肃穆。安·帕鲁丹文物摄影构图十分专业,照片色彩艳丽画质高,她除了记录石刻本身,还记录了大量的当地风土人情,如她拍摄修陵石兽时故意将清明时节当地村民上坟祭祖的情景保留了下来,她以女性独特细腻的视角将冰冷的文物赋予了人文气息,又如她拍摄的烂石弄北石兽,近处灰白的石兽与远处起伏的山峦林木融为一体,达到了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似的独到艺术效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基因,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对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老照片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因新时代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才能得以有尊严地屹立于祖国大地。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以其高等级、大规模、精雕刻,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赏。据悉,丹阳正在谋划打造“南朝十二陵”石刻遗址公园,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丹阳南朝陵墓的“申遗”事项,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