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丹阳人生活大变迁

核心提示: 旧时的夏夜真是难熬啊!相比现在天壤之别。

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国武 德全

图为逍遥山庄收藏的避暑老照片和现今的迪乐尼儿童游乐园暑假活动现场。

记者 溢真 通讯员 王国华 摄

 

70年前:旧时的夏夜真是难熬啊!相比现在天壤之别。丹阳人的三伏天生活那时候没有电,更别说什么空调、电风扇了,降温消暑的方式只有采风纳凉,喝上两杯大麦炒焦制作的凉茶或淡竹叶凉茶。那时候上蒸下煮的炎热夏夜无法入眠,顽皮的孩子们光着身子追逐玩耍,有的追赶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用来照明,大人们手摇扇子,带上凳子到处追风取凉,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拉拉家常,讲讲故事。为了驱赶蚊虫叮咬,还得在场边上架起火堆。那时候的夏夜还有一件事情——家家户户点诱蛾灯。因为从小暑到立秋这段时期,正好是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繁殖旺季,每家每户用一只大脚盆装满水放置在比稻苗稍高的稻田边上,脚盆中间点上美孚灯或四角方灯。螟蛾赶光前来,结果被玻璃罩烫伤而掉入水中,水里要滴上几滴煤油方能粘住蛾子。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照明设施,只有煤油灯和豆油灯。老人们只好在自家门前摇着芭蕉扇取凉度夜。有条件的人家索性在场地上搭上木板床,架上蚊帐一家人直接把席条铺在地上度夜。即便这样,也要等到下半夜天凉下来方能入睡。夏季,最常见的席子是篾席和草席。篾席以竹子为原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凉快、坚固耐用,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更长。草席特点是便于携带,但不大凉爽。“六月六、晒晒伏”,旧时三伏天,人们还是会把衣、被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消毒,这个习俗还在延续。

70年后:如今,丹阳人三伏天的避暑消夏方式已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进商场到书店“孵空调”这个度炎夏的“常规节目”,游泳馆、健身房里满是消夏锻炼的人,各种游泳、嬉水场所更是人气爆棚。也有许多市民选择避暑游、乡村游、海外游。许多孩子学游泳不用去水塘了,在丹阳的16家游泳场馆就能安全学会游泳。高大上的暑期儿童游乐项目众多,且游戏品种大多具有趣味性、运动性、益智性,有的还具有育儿等功能,儿童避暑游戏已从孩子自娱自乐,转变成科技式、活动式、创新式、未来式、磨励式的培养方式,专业性特点显著。如金鹰迪乐尼儿童游乐园与早教、乐高、跆拳道、艺术学校等机构合作,暑假每天推出丰富的节目和活动,并可现场领取体验券。西门外的日月升华水汇,则可使市民在家门口享受赶海、戏水、游泳的欢乐,为丹阳人提供了避暑场所。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